|
|
→廿八都古鎮景區簡介
|
廿八都距離江山市縣城70公里,是一個古老小鎮。全鎮有800余戶4000余人口。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 由于歷史上少受戰亂,使鎮上古建筑風貌依舊,保存較為完好。據統計現保完整、規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廳堂共有36幢,公共建筑物有孔廟、大王廟、文昌閣、萬壽宮、真武宙、忠義祠、觀音閣、老衙門、新興社等11幢。在這些眾多的寺、廟、宮、殿中,以大王廟規模最大,孔廟最雄偉壯觀。孔廟建于宣統年間,占地1500余平方米,整體布局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門庭、正門、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寢殿共計三進三天井,左右為廂房,以檐廊連結,結構上,明間均為抬梁式、邊貼為穿斗式,正殿為兩層重檐歇山頂樓閣,四面飛檐出挑,十分高大雄偉。建筑內以精湛的木雕藝術和豐富的彩繪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標、天花板,均繪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龍、鳳、花、鳥等繪畫作品,幾何圖形、牛腿、雀替、窗扇、欄板等木構件均有浮雕或鏤空雕,題材豐富,形象極為生動,猶如一座藝術寶庫。 鎮南村口,有一座跨楓溪之半圓形的單孔石拱橋棗水安橋。橋上建有九間橋亭,中為重檐歇山頂,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浙西唯一的設有古橋亭的古橋梁。 鎮上的古建民居,不僅數量多,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建筑風格與別處民居迥然不同。布局上以地勢、環境、巷道之不同,錯落有致,富于變化。民居的基本結構為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式,二進一天井,也有三進二天井的廳堂,房內廳堂自成院落,門扇、窗戶上的圖案少見雷同,民居正站均為石結構,門樓絕少見到磚雕,多以精致木雕構件組合而成,樓閣式的四柱三樓形式,風貌獨特。 古鎮舊有東西南北四道城門,今唯有鎮南石質門額一方,書有“楓溪鎖鑰”。一條街道與小溪并行,自北至南曲折蜿蜒長達1公里。兩旁多為二層樓店鋪作坊,基本保持了19世紀集鎮的風貌。 廿八都鎮的建筑依古道兩側而建,長達1公里。北為洵里街,以住宅為主;南為楓溪街,以經商為主。古鎮在清同治年為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然而更讓人注目的則是這里的橋、廟、閣等公共建筑。 水安橋,一座廊橋橫架于楓溪之上,在晨霧的繚繞和夕陽的照耀下,展現出不同的側面,著實謀殺了我們不少膠卷。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和嬉戲倦了的孩童在廊橋休憩,又為這美景增色幾分。楓溪橋是典型的石拱橋構造,它與周邊的水星廟構成了一副恬淡而抒情的中國畫。其余的如花橋之類的只空留地名而已,原橋的構造不復存在了。 夕陽下的大王廟是最美的,前有金黃色的稻田作鋪墊,后有青山藍天為屏障,粉墻與黛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使得我不禁發呆,轉身俯瞰廿八都鎮,他躺在仙霞山脈的懷抱中,屋頂間的生起的炊煙在晚霞中一縷縷地散去。 廿八都有大小兩個文昌閣,大文昌閣在鎮北頭,小文昌閣在鎮南端。兩座建筑的宏偉和精致在當地是無人可與之相媲美的。文昌閣一般只有縣治才有,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雖然廿八都人靠經商致富,但內心卻始終無法擺脫"學而優則仕"的情結,他們的愿望和夢想早已飛出大山,飛向遙遠的京都。于是同時他們也留下了300余幅彩繪在大文昌閣的梁、枋、藻井間,用"懸梁刺股"、"衣錦還鄉"來激勵后代。 古鎮的大戶有曹、姜、楊、金四家。他們圍繞著宗族而居,至今還保留著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站在老街上,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戶戶的門楣。門楣多為樓閣式,由梁、枋、檐、望板和垂簾虛柱構成四柱三樓式。各個部件都有精細的木雕裝飾,題材多為福祿壽、合和二仙等吉祥物。這木制的門楣和江南其他地區的磚雕門樓有著截然的反差,使人走在這老街之上,無不被這景色所吸引。看這徽式的馬頭墻、浙式的屋脊、贛式的檐櫞、閩式的土墻,其內涵的豐富已足以使建筑學家所驚嘆 |
|
景區榮譽:尚未評定景區
主要特點:
旅游提示: 詳細..
景區門票:120元/人, 詳細.. |
|
|
廿八都古鎮風光圖片
|
管理電話:(0570)4887543 |
 |
投訴電話: |
廿八都古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