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位于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并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建筑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墻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為圓形,象征天象,此墻俗稱天地墻。天壇的主體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筑之間用墻相隔,并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天壇的主體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檐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臺上,使大殿產生出高聳云端的巍峨氣勢。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 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回廊163間環繞。正殿月臺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制造的一口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壇內主要建筑還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廓、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天壇共占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嚴謹的規劃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著稱于世,不僅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珍貴遺產。天壇集明、清建筑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