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文化遺址是1930年發現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發掘,已挖完。山頂洞文化的底層直接堆積在“北京人”遺址的第1層上。山頂洞洞口向北,發掘時被拆除,所見向北的口是人工開鑿的。山頂洞遺址由四部分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發現有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下窨只發現完整的動物化石。
山頂洞的洞口高4米,下寬約5米;上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傾斜,表面有厚層的石鐘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處。
在山頂洞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總計有lO個個體或稍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發現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頭骨各;具,在老年頭骨的左側發現穿孔的介殼,穿孔的狐貍犬齒,在骨盆和股骨周圍找到赤鐵礦粉和赤鐵礦石,這表明,下室是一處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國內這個時代唯一的墓葬遺存。從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跡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還有燧石和砂巖。打石片的方法有兩種,砸擊法和錘擊法,山頂洞人文化的主要標志是應用磨光技術和鉆孔技術,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藝術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擊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這件標本保存尚好,針眼上緣殘缺,下緣至針尖保存完好,長82毫米,針身渾圓,針尖如芒,針眼由殘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鉆出來的。由此發現可知山頂洞人已懂得縫衣御寒。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貍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貍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2枚,虎的門齒1枚,還有2枚殘牙可能是狐貍或鼬的;穿孔的海蚶殼3個,鉆孔的青魚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頂洞文化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鐵礦石和海蚶殼的發現,可知其活動范圍的擴大,北至宣化,南達海邊。
周口店第4地點位于第1地點南約100米處。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發現,1937—1938年進行試掘,發現了一些哺乳動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點北端發現了一個“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稱。1972年在該地點西側修路,挖掉部分堆積,發現灰燼層,十多種哺乳動物化石。1973年正式發掘,發現了哺乳動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遺跡和數十件石器。
第4地點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寬處約5米,堆積厚度約6.5米,后部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后折向東南。堆積物可分為上下兩部,下部呈灰黃色,下部顏色略紅,第5水平層(在深5米處)化石較多。人牙化石發現于第5水平層,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齒,與“北京人”同一牙齒比較,有明顯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代表。
用火遺跡有灰燼層,見于底部。石器數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石片長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其中以1938年發現的一件喙形尖狀器最精致。這個地點的哺乳動物組合有33個屬40個種,其中現生種占82.5%,絕滅種占17.5%。其時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
周口店第13地點1933年10月,在步達生領導下,在龍骨山南約l公里處發現了新的化石地點,命名為第13地點。發掘工作在裴文中領導下進行,從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約400立方米,獲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從這個地點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36種,其中大多數是大型動物,食肉目動物占可鑒定的動物的1/3。在這個動物組合中,比較有意義的種屬有變種狼、中華縞鬣狗、最后劍齒虎、上丁氏鼢鼠、擬布氏田鼠、拉氏豪豬、三門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腫骨鹿、德氏水牛和碩彌猴等。這個地點還發現文化遺物,有砸痕的礫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緣還可見到清楚的使用痕跡;脈石英小礫石做的單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狀器,小型砍砸器。從這些為數不多石器材料可知當時人打片用兩種方法:砸擊法和錘擊法,修理工具用錘擊法,并已有3種工具: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
第13地點的時代相當于中國猿人文化早期,因為這兩個地點含文化遺物的地層都發現扁角腫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狀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