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是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度假區位於古城蘇州西側15公里處。東起古鎮胥口鎮,南臨浩渺太湖,西靠漁洋山,北依吳中名山穹窿,連接湖中長沙島、葉山島、西山(鏈接:西山農家樂)諸島,啟動開發面積為11.2平方公里。處於太湖風景區中心,太湖72峰48島中大半分布在度假區四周。山水風景絕佳、空氣新鮮、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季季有果、月月有花;文物古跡密集,是吳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是一個理想的旅游勝地。 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 3.34米,平均深度1.89米 。太湖容積 :51.5億立方立米 。太湖成因類型 :古瀉湖 。
形態描述:為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又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態,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蕩相間分布,以湖岸計算的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太湖中現有51個島嶼,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因此太湖實際水面面積為2338.11平方公里,湖岸線總線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從湖底地形可見湖盆的地勢是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形態呈淺碟形。
生態特征:太湖富營養化明顯,磷、氮營養過剩,20世紀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總磷、總氮屬嚴重超標,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標;年最高水溫出現在7、8月,年最低水溫出現在12月下旬~2月上旬,歷年最高水溫達38℃,最低水溫0℃,水溫年變幅介于29.5—38.0℃之間,歷年平均變幅34℃左右,歷年平均水溫為17.1℃,太湖歷年平均水溫較陸上氣溫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過程相應、最高、最低值分別出現在7、8月份和1月份,歷年各月平均水溫均高于氣溫;太湖 現有魚類106種,隸屬15目24科,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54種。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后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三山島、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游勝地。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后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太湖水域面積約為3159平方千米。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占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1982年,太湖以江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