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尖都支杜鵑園
在“山勢盤斜隨澗谷,千巖萬壑響松風”海拔1777米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區域,孕
育著一種稀世名花,大別山特有物種——都支杜鵑(Rhododendron shanii)。百
畝殘存古樹,姿態各異,或老干蒼勁扭曲,狀如蟠龍;或冠平如削,宛若巨傘;
或枝干伏地,側根裸露,四方伸展,形成龐大根盤,奇特異常。嚴酷的生態環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蒼古的樹干難展難伸,塑造出虬龍盤扭的奇姿與異態。
每逢春盡夏臨,山花漸稀之日,高山之巔卻還是都支杜鵑“正色爭炎日,重合沓
絳箋”之時,是難得一見的大自然景觀。 20世紀50年代,南京中山植物園單人驊、左大勛等人到大別山進行科學考察,在
大別山海拔1700米的高山頂部,采集到模式標本,后經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方
文培先生鑒定,確認為杜鵑屬的一個新種——都支杜鵑(因為當時使用的地圖是
用日本陸軍地圖為底圖繪制的,該圖上“多枝尖”標注為“都支尖”),1983年
新種論文發表于《植物研究》。 都支杜鵑,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樹種。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正1.5~4.5
米,葉厚革質,全緣光綠色,矩圓狀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6厘米,枝條粗
壯,小枝、芽、葉背面均密被氈狀褐色絨毛。花雙性整齊頂生傘形花序狀的總狀
花序;花萼5裂,花冠廣漏斗狀,先端5裂,初開淡紫色,后逐漸變成白色,內面
上方具紫紅色斑點,雄蕊10枚,雌蕊1枚。蒴果圓柱形,稍彎,果柄長2.5~4.5厘
米;花期5~6月,果熟9~10月。 都支杜鵑不僅花大美麗且材質堅韌,木紋細密,是用于雕刻的上等良材。同時她
對植被區系分布規律起源和演變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