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是全國建立較早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竹溝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塊重要根據地,位于伏牛山、桐柏山余脈交錯的小盆地上,在確山縣城西32公里處。這里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大沙河繞鎮而過,把它分為東西兩處。竹溝以“簧竹茂盛”得名,泛指確山西部山區,它東臨平漢鐵路,西通襄樊、南陽,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抗戰初期,竹溝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曾先后設在這里,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為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組織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開創華中地區抗戰新局面做出了卓越貢獻。當時的竹溝成了新四軍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基地,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五師都是從這里出發會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在竹溝,還通過開辦黨訓班、教導隊等形式為中原各地培養了4800多名軍政骨干。因此,竹溝被人們譽為中原抗戰的搖籃,革命的“小延安”。1938年9月30日-11月6日,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正確路線,批判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會議決定撤銷中共中央長江局,建立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所有長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由中原局指導”,中原局機關設在確山縣竹溝鎮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在確山縣西30公里的竹溝鎮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來題寫館名。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舊址群,系清代咸豐年間民居式建筑,青磚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間為一單元,每四單元組成一院落,為四合院式庭院。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作為復原陳列,展示劉少奇、彭雪楓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斗爭生活的場景。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竹溝革命紀念館新建展廳一座,建筑面積780平方米,為青磚小瓦仿古代建筑。
紀念館基本陳列為“竹溝革命斗爭史陳列”,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竹溝革命根據地形成的過程和抗戰時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溝領導中原人民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內容豐富、翔實,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早期革命活動”;第二部分是“開辟豫南桐柏山區根據地”;第三部分是“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第四部分為“中原抗戰的戰略支撐點”;第五部分是“竹溝慘案”;第六部分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全部陳列展出實物、圖片、繪畫、文字內容等共計400余件,繪制場景4處,大型雕塑作品四件;真實、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王國華、周駿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再現了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奔赴前線以及與國民黨反動勢力斗爭的場面。館藏文物近800件,藏品類別主要是近現代文物,特別是反映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溝時期遺留下來的革命文物,如:劉少奇同志曾戴用過的棉皮帽和新四軍第五師確山縣民兵總隊部關防木印等。
竹溝紀念館按原貌修復了中原局、河南省委、八團留守處及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王國華、張震等同志舊居,館內有革命舊址31處,文物、文獻、圖片等近千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被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