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僅次于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境內,是為紀念為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犧牲的白求恩和柯棣華而修建,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1938年初為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率加美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他用精湛的醫療技術為中國的抗日軍民服務,并為八路軍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后因在醫治傷員時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唐縣黃石口村逝世。柯棣華(1910-1942)印度人,1938年8月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熱情為中國抗日軍民服務。后因積勞成疾,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葛公村病逝。
白求恩、柯棣華以身殉職后,為了弘揚他們的精神,增進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誼,邊區軍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于1940年和1943年分別在唐縣軍城南關為白求恩和柯棣華大夫修建了陵墓。1971年,在唐縣縣城為兩位國際友人建立了紀念館。1985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館址北遷,在鐘鳴山下另建新館。1986年11月,新館落成。1986年11月2日,中、加兩國白求恩紀念館結為姊妹館。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新館坐落在唐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紀念館占地4595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整個建筑為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雄偉壯觀,氣勢奪人。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頂,南低北高的花崗巖條石臺階,云脊碧瓦的迎門牌坊,與四圍錯落有臻的圍墻渾然一體,與環抱著紀念館綿延起伏的蒼松翠柏交相輝映。高高聳立的牌樓上方的“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的館名是由胡耀邦同志親筆題寫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的主體建筑分為“兩館一堂”,北側中央八角型結構的是紀念堂;西側為白求恩紀念館;東側為柯棣華紀念館。“紀念堂”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可容納近千人,主要用于舉辦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
整個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占地面積45955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整個建筑以它宏偉的氣勢、精美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筑風格列入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工藝美術大辭典》。1991年,美國國際展覽中心盛情邀請該館參加其國際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大全》把該館列入其中;1993年,山東出版的《中國博物館大觀》該館榜上有名;1994年,國家文物局編纂的《中國博物館志》也將該館收入其內。加拿大園藝家貝林先生曾把他親手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杜鵑花)空運贈送該館。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友人矚目的地方。
紀念館內有珍貴的歷史圖片300多幅、實物100余件。建館以來,先后接待國際、國內各界人士達160余萬人次。紀念館已經成為向廣大觀眾進行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1995年,紀念館被保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保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