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坐落在江蘇淮安市美麗的大運河畔,這里是周恩來6-10歲生活學習的地方。位于貫穿鬧市區的古運河北岸的十里長街西段——陳家花園。那是周恩來嗣母陳氏祖輩的府邸,后毀拆無存(原址現建了糧庫和面粉廠)。為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周恩來童年的讀書生涯,學習他勤奮樸實、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求索真理的精神,1979年原中共清江市委、清江市人民政府,在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近旁(今河北西路174號)恢復了“周恩來童年讀書處”,供中外賓朋前往瞻仰。
周恩來童年讀書處門前是一個寬闊、平坦的廣場,建于周總理誕辰100周年,廣場北邊正中矗立著一座漢白玉浮雕,浮雕上周恩來總理栩栩如生,雙手抱胸,神采飛揚,仿佛置身在群眾中,與群眾親切交談,聽到會心處正發出爽朗的笑聲。左上方是怒放的梅花圖案和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幾個大字。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為底,鐫刻著周恩來青少年時代的著名詩作《大江歌》。雕塑基座用的是青灰色花崗巖,與潔白的漢白玉浮雕相襯,象征周總理一生清白,高風亮節。
雕像的右后是正門,門匾上李鵬總理手跡寫著“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進了門是讀書舊址的第二部分――私塾館。周恩來1898年3月5號出生在江蘇淮安,1904年,周恩來6歲時,隨父母、嗣母與兩個弟弟由出生地搬住當年清江浦外祖父萬青選家讀書。外祖父萬青選曾經擔任清江浦三任的縣令,外祖父家當年叫萬公館,與陳家花園私塾館相臨。當時和周恩來一起在私塾館讀書的還有周恩來的兩個弟弟和表妹萬懷芝、萬芳貞等人。一年后,周恩來等人又到陳家花園私塾館入學,師教和母教結合,周恩來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
周恩來童年故居與私塾館只隔了一條石板街,故居一共14間,當年周恩來全家住在外祖父家,周恩來母親萬氏認為常住人家也不好,在買彩券中了頭獎有了錢后,就租了這所房子。粗壯繁茂、枝葉婆娑的臘梅,周恩來當年曾親手澆培。每到臘月,花蕾綻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氣襲人。這臘梅花瓣呈黃色,人們習慣稱它是“一品梅”。一品梅以寓總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著名書法家謝冰巖先生曾作詩一首:“鐵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階,年年花勁發,仍為偉人開。”
在枝葉繁茂的梅花北側是堂屋,是周恩來父母的居室,東側是臥室,西側是書屋。西屋是乳娘蔣媽居室,東屋是周恩來的書房。院內陳列室是景區擴建時新建的,室內迎門是一尊童年周恩來塑像,墻上陳列著反映童年周恩來在清江浦4年的學習、生活情況的彩色圖片,還有周恩來家世簡表和他的外祖父家世簡表,介紹周恩來的童年情況和家庭社會關系。陳列室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周恩來童年的學習生活介紹;第二部分為周恩來求學簡歷;第三部分為周恩來當年的居室和書房(按原來的格局陳列),院中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給周恩來總理故鄉的櫻花樹幾棵。
1907年春,生母(萬氏)病故。自立的家塾館因無力維持而關閉,1908年月,嗣母(陳氏)病故。同年秋冬之交,恩來帶著弟弟恩溥、恩壽返回老家淮安駙馬巷居住(即周恩來民志故居),“佐理家務,井然有序”。 在此四年中,童年的周恩來在這里入塾啟蒙、習字,度過了童年歡樂而又難忘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