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旅游區位于遼寧省錦州北鎮市境內,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觀光攬勝、度假休閑、文化娛樂、療養健身的好去處。
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余脈,屹立于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古稱于微閭、無慮山,今簡稱閭山。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四十五公里,橫寬十四公里,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余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閭山可謂集山、石、松、泉、洞為一爐,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醫巫閭山的奇峰險壑,描繪出一幅幅人間仙境。白云、濃霧、佛光、月色、蒼松、翠柏,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閭山為舜封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華“五岳五鎮”中最北的鎮山。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歷代帝王對閭山皆有封號:唐代封為“廣寧公”、金代封為“廣寧王”、元代封為“禎德廣寧王”、明、清封為“醫巫閭山之神”。遼代有六位皇帝先后四十多次來閭山祭山祭祖,這里埋葬遼代的三代皇帝和二十幾位皇妃、大臣。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數次登臨閭山尋幽攬勝,留下詩贊五十余首。
閭山是歷代朝廷推崇的靈山圣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才、賢士,吸引了眾多的重臣、名將來此抒發情懷,留下了大量的詩文、石刻、碑記,是閭山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戰國時期屈原曾在他的名著《遠游》中表達了對閭山的想往之情。遼太子耶律倍,曾在閭山藏書萬卷隱居讀書。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兒時在閭山居住讀書,而后成為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賢相。閭山道觀寺院坐落有序,碑廊亭臺隨處可見,形成了悠久的宗教文化,常年香客不斷,煙云繚繞,給閭山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閭山古建筑大多始建于遼、金,重修于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腳下的山神廟即北鎮廟最享盛名。
醫巫閭山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大自然化育的奇偉山體、峰巒和著林海、果園,構成了一副副自然奇景,一座座古剎殿堂、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組成了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顯示了醫巫閭山獨特神韻。1986年閭山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遼寧省首批建立的、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醫巫閭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躋身于全國風景名勝區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