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重陽宮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戶縣境內,是道教全真祖師王重陽的修道和葬骨之地,是我國金元時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觀、山西永樂宮、戶縣重陽宮)之一,為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最。
重陽宮創建于元太宗十年,地處戶縣西l0公里的祖庵鎮,南接秦嶺,北臨渭水,東傍澇水,西以白馬河為界,下院別業橫跨今周至、戶縣兩縣9個鄉鎮。殿堂樓閣宮院計房屋5048間,道士近萬人。金代即有“天下祖庭”之稱,歷來享有“全真圣地”之盛名。王重陽,幼名中孚,字允卿,陜西咸陽大魏村人。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生,金天眷年,捐文場,中武舉。因不滿金人統治,乃出家修道取名哲,字明,道號重陽子。他精研道家奧理,揉和儒、釋、道三家之理論,開創全真教。結庵講道,遂收徒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等人,人稱“全真七子”。
金大定十年王重陽率徒返陜西途中,故于河南之汴(今開封),葬于劉蔣村故淹之側,建有廣庭,額書“祖庭”。立“靈虛觀”,后改為重陽宮,賜宮名“重陽萬壽宮”。重陽宮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響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辯。
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數為螭首龜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經陜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祖庵碑林一級文物的12通,二級10通,三級4通。這些碑石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等。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歷史類、書法名碑類、八思巴文類、內丹功法類四種。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
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而(皇帝璽書碑》等5通蒙漢文對照碑,碑文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對于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其具有重要價格,對于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P631--632)。現存八思巴古字碑在全國已發現者約有20余種,祖庵碑林即保存有5通,侮這樣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獻者在全國實屬罕見。
碑銘比較詳盡地反映了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發展起落軌跡和狀況,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與金、元社會政治發展的緊密關系,所記載的全真教修煉方法,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碑石還提供了大量有關寺院經濟的重要資料。所有這些對于多方位研究元代歷史和道教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大祖庵碑林”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