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柔大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境內,縣治八寶鎮東南21公里處,是祁連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
阿柔大寺亦稱“阿力克大寺”,藏語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為“阿柔具喜宏法洲”,屬黃教(格魯派),為阿柔(即阿力克)部落的寺院。地處縣城東21公里阿柔鄉政府所在地加隆東側,海拔約2900米,坐北朝南,前臨八寶河,后靠貢白家隆山。不僅在祁連藏傳佛教寺院或信教群眾中享有盛名,而且在海北地區中頗具影響。
阿柔大寺的建寺歷史非常曲折,據該寺現世阿里活佛嘉措所寫《阿柔大寺簡志》,阿柔部落原駐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曲什安河流域至瑪卿雪山一帶,初由阿柔完德扎… 巴旺秋的九子繁衍的九個族份,另有阿柔代芒和阿柔芒拉木可個族份,合計11個小部落,共組成阿柔部落。明萬歷年間,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來青海傳教,該部落頭人華桑加布和桑杰加等人請三世達賴到目己駐牧地,奉獻大批布施。三世達賴在這里曾講經傳法,為以后建寺奠定了基礎。清順治年間,五世達賴進京途經青海,阿柔部落頭人又迎請五世達賴到部落,請求建寺。后經五世達賴允準,由夏扎大喇嘛和阿柔然堅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為“具喜宏法洲”。因牧民流動游牧,寺院也隨之多次搬遷。直到1946年前夕,在阿柔貢白加龍地方定居下來,當時有僧侶150人左右,其中活佛16人。
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大都不同程度的受西藏藏傳佛教寺院傳統藝術的影響和漢式殿宇建筑藝術的影響,多為藏、漢建筑藝術結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稱之為藏漢式建筑。阿柔大寺也不例外,在寺院建筑的造型方面,多采用漢式歇山頂和藏式平頂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在坡頂正脊之上安裝寶塔、火焰掌、四角安套獸、銅鈴、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懸挑,飛櫞出檐,四角起翹,明快輕盈,平頂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輪、寶塔、寶傘、布幡等裝飾,琳瑯滿目,光彩耀人。 平頂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墻大面積采用鞭麻層做藏窗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蓖麻是高原常見的一種多年生灌木,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將蓖麻草曬干、切段,上色之后,運用在建筑物中,蓖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筑時就地取材的一個典型。
阿柔大寺在祁連地區是規模最大的、也是影響最大的黃教格魯派寺院,它主要由護法神殿、八寶如意塔、大經堂、住寺活佛府邸、僧舍等組成。大經堂琉璃金頂,雕刻精美,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堂內佛燈瑩瑩、香煙縷縷、彩幡飄飄,藏經閣莊嚴肅穆、經卷浩瀚,麻尼孔紅墻碧瓦、井然有序,如意塔一字排列、形似迥同,內容各異,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既是藏傳佛教信教群眾的重要活動場所,又是祁連縣著名的旅游景點。
1980年11月20日阿柔大寺重新批準開放,該寺的大型活動有正月祈愿法會、四月的守齋戒會、六月的供養會和住夏活動、十月的甘丹五供節以及顯宗學院的四季學經期會和修供大威德金剛、馬首金剛的儀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