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是世界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高聳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巴丹吉林”是蒙古語的譯音,“巴丹”是由“巴岱”演變而來,原意究竟是人名還是地名已無從考察。傳說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義也有兩說:一說,它是由藏語“哲讓”演變而來,意為地獄,另一說指它是數詞六十----這片沙漠中湖泊眾多。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
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漠我國第三大沙漠,在我旗境內面積為3.5萬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古廟”五絕著稱。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1600多米,沙峰相對高度在200— 500米之間。高大沙山占整個沙漠面積的61%。在沙漠腹地,有規則排列的巨大復合型沙丘連綿不絕,高峰林立,宛如海嘯卷起的巨浪,氣勢蔚為壯觀。沙山頂端,蜿蜒曲折如刀刃,沙壑縱橫,沙壁如峭。最高沙峰為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相對度500多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還高70多米,俗稱“世界沙漠珠峰”。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整個中心區均為相對高度在200—500米的鳴沙山,響沙如同雷鳴,又酷似戰斗機群的轟鳴,沉悶而深遠,響徹十幾里之外,被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達100多個。巴丹吉林沙漠已探明的湖泊有113個,俗稱“沙漠千湖”這些湖泊千姿百態,風光迥異。湖邊綠樹成蔭,花草斗艷,蝶舞蜂鳴;湖中甘泉潺潺,碧波蕩漾,魚蝦嬉戲;湖泊有的相鏈,有的沙水相映,有的水天相接,形成了獨特的沙漠景觀,被人們美稱為“漠中江南”。最大的湖泊諾日圖 海子面積2205畝,水深28米。巴丹吉林湖泊中有眾多甘泉,其中音德日圖的泉水最為著名,歷史上阿拉善王爺不遠千里用駱駝馱飲此水,譽為“神泉”。該泉處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島上有108個泉眼,泉水甘冽爽口,水質極佳,據德國專家化驗鑒定,“神泉”水中含有十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提精養神、延年益壽和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
巴丹吉林歷史悠久,考古學家在沙漠腹地已經發現有新舊石器時代的陶瓷碎片,證明了3000—5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在時世滄桑變遷中,巴丹吉林始終以其雄偉神奇震撼著人們的靈魂和精神,這里流傳的一個又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更給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夢幻般的色彩,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神往。著名的蘇敏吉林廟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歷史人文景觀之一。該廟建于1755年,建筑分上下兩層,面積近300平方米。相傳修廟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運進的。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湖泊中盛產鹵蟲等微生物,湖畔生憩著天鵝、野鴨、盤羊、黃羊等幾十種野生動物和鳥禽類,沙漠中有豐富的堿、鹽、芒硝等礦藏資源,除此之外,還盛產甘草、麻黃、鎖陽、蓯蓉等野生藥材。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與大量的硅、鋁、鐵、鈣等礦物資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寶盆”,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巴丹吉林沙漠世界級探險旅游基地的開發與建設已引起越來越多國內外極大關注。1998年中國政府向國際探險旅游博覽會提供的探險旅游項目中,唯一巴丹吉林入選,內蒙古近期重點開發建設的旅游項目中巴丹吉林列第二批重點項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