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山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內,整個旅游區包括著名景區八大處公園以及明朝所建的法海寺。
翠微山為大行北京西山余脈,地處石景山區與海淀區交界處,東南距市中心約20公里,海拔387米,為香峪大梁東南坡的山峰之一,北與香山遙相對應。山勢和緩,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改叫翠微山。
翠微山南麓多古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底、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等依山而建,合稱八大處,為京郊著名游覽區。八大處公園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宜人的佛教寺廟園林,國家AAAA級景區,方園三百三十二公頃,是建國后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翠微山西南山麓還有明朝所建的法海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地處幽靜山谷,景色宜人,峰巒綿亙,松林蔥郁。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順山勢而建,主要建筑分別設置在三級平臺上。第一級平臺有山門殿,第二級平臺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級平臺是大雄寶殿,環寶殿東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師堂。今存山門殿仍保留著明代建筑風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門,斜格木欞窗,前後挑檐雄偉宏大,歇山頂覆以黃琉璃瓦。山門殿後是一東西橫向長方形院落。正中設數十級臺階,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寶殿。
法海寺主要聞名於寺內的壁畫,大雄寶殿的六面墻上,至今完整地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壁畫分布在大雄寶殿北墻門的兩側、中佛像座龕背後和十八羅漢身後兩面山墻上,壁面積達236.7平方米。最為珍貴的壁畫要算北墻門兩側所繪《禮佛護法圖》。該圖由帝后、天龍八部和眾鬼神組成浩浩蕩蕩的禮佛護法行列。兩幅畫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組互相呼應,人物服飾華麗,儀表莊重溫雅,色澤艷麗而濃厚。在我國現存明代壁畫中,從壁畫藝術、規模、完整程度和壁畫制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
法海寺寺西北有“西廟”,廟內以龍泉聞名,曾為法海寺之水源。寺東不足一里的石質山坡上,有一百多萬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對研究我國冰川學以及地質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環境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北京翠微山是北京市郊區著名的旅游景區,毗鄰西山風景名勝區和八大處公園,與香山風景區遙相對應,成為集旅游休閑、名勝古跡、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