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境內,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為佛教著名石窟,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但比莫高窟開鑿還要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赫色爾石窟,坐落于克孜爾鎮東南10千米處,木扎特河河谷北岸的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公里。拜城縣屬于龜茲古國的疆域范圍。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沖,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梁。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筑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
克孜爾石窟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產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 ;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石窟為天山南麓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共有236窟,窟中塑像大部被毀,僅81窟尚保留部分精美壁畫。石窟建筑、壁畫和塑像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民族特點。技法早期受巴米羊石窟藝術的影響 ,晚期吸收了敦煌藝術的成分,其凹凸畫法馳名中外。題材內容屬小乘佛教藝術,崇拜釋迦牟尼和彌勒,晚期受大乘佛教藝術的影響,出現了千佛、一佛二菩薩等題材。以佛本生故事為主,另有大量反映當時生產 、生活和民間習俗的壁畫。故既是佛教藝術的寶貴遺產,又是研究新疆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筑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 “本生故事”等?俗螤柺弑诋嬜盍钊擞∠笊羁痰氖撬牧飧駱媹D。在其中一個石窟,記者看到,每個菱形格里繪一個“本生故事”。莫高窟是以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本生故事”的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
克孜爾石窟旅游區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遺跡的旅游勝地?俗螤柺咭云溆凭玫臍v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令人浮想聯翩,1961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