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鄉是鄒族的故鄉,迄今仍保有許多鄒族傳統部落,其中結合舊有的達邦、特富野二社而成的達邦村,為阿里山鄉公所所在地,每年2月仍舉辦戰祭、小米祭,以及承繼頭目長老制,信守傳統習俗、禁忌、保留完整的男子集會所“庫巴”、部落屋舍、各姓氏祠堂、文物品等,極具部落風情。
鄒族原住民早年以狩獵、耕作維生,后來轉型以發展農業為主,因此重要的祭典都與狩獵、征戰、耕作相關。除了每年2月15日的戰祭,而8月收割時所舉行的年祭——小米祭,是將一年中各種祭典合并,包括了收割祭、播種祭、除草祭等。日據時代以后,年祭固定于陽歷8月15日起,一連舉行三天,祭儀雖不似以往那般繁復,但仍保留數個重要的傳統祭儀。狩獵文化為鄒族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舉凡成年禮、戰祭等祭典、皆與狩獵息息相關;鄒族男子即經由狩獵過程中,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先人的智慧,如此代代相傳。而為了延續其傳統文化,除了祭典外,在農事之余,現在鄒族男子偶爾仍會在阿里山區進行狩獵的活動。
達邦村坐擁好山好水,四季皆有豐富的農作物,在鄒族傳統飲食文化里,火烤為主要的烹飪方式,如烤竹筒飯、烤肉即為傳統的主食;雖然現在他們的飲食方式也大都漢化了,但來到達邦村的特富野山莊,還是有機會品嘗道地的鄒族風味餐。
達邦村迄今猶保有二條昔日鄒族狩獵的古道,一自達邦到特富野;一為特富野至自忠,前者長約5公里,來回步行只消80分鐘,后者即水山古道,長約15公里,單程就需4.5小時,惟后者景致較佳,近年已蔚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較之臺灣其他古道,這二條古道別具獵徑與戰道的特色。
除了豐沛的人文、農業資產,達邦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亦為人津津樂道。阿里山鄉瀑布無數,向有瀑布之鄉的美譽,而達邦正是集大成者。達邦四周群山環抱,后大埔溪、特富野溪、長谷川溪、伊基斯安娜溪等曾文溪上游于此孕育,高山深谷造成無數小瀑布群,如玉屏、芙蓉、百燕、達德安、與稍后發現的彩虹、裸女、拉拉喀斯(鄒語意為“杜鵑叢生之處”)、獅王峽谷等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