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位于貴州省遵義市中心紅花岡區,是遵義市唯一集旅游名勝和佛教名剎為一體的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山寺雄踞紅花岡區群山環抱、俯臨湘江的湘山之領,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初名“萬福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易名“護國寺”,明崇禎元年(1628年),因寺擁湘水、踞湘山,改名“湘山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遵義知府趙遵律以寺臨響水、白云兩洞,泉水響聲不絕,更名“雙泉禪寺”。但湘山寺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建筑由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韋陀殿、三門和藏經樓等組成,廟宇全部以青石鋪基,大殿周圍的欄桿全部采用遵義地區生的白棉石,精雕細琢而成,顯得更為潔白雅致。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座殿堂。天王殿聳峙前端,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觀音殿亦為重檐,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書畫紛呈的藏經樓與古樸靜穆的舍利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觀音像碑,亭亭玉立的鐘樓與壯美的石拱山門相對。
各殿兩廂配以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與紅墻綠樹相互輝映。望江樓位于天王殿左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筑,高15米。樓內24根立柱和118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84根挑檐,下垂84朵吊鐘花;全樓24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成廊,潔白欄桿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
湘山寺飽經滄桑。宋元兩朝,逐漸興旺。明末平播之役中燒成瓦礫。清初智清卸(云集道臺)返川經此,捐銀三百兩,重興寺宇。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照寬和尚再昌法務法務,歷六年始竣工。乾隆時(1790-1797年),僧普印又灑法雨,率眾維修。光緒八年(1882年),壽林和尚普通話潤群機,捐銀二千兩,修寺院,建圍墻,歷時十年。1949年后,人民政府執行黨的宗教政策,流落在外的確良十僧三尼陸返寺,請來緬甸的所贈玉佛一尊,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文法器等。寺中農祥并舉,精進修持,早晚功課恢復正常。1981年,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后,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寺院和開放寺院之一。1995年,湘山寺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2008年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