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是現代化的大型綜合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是中國現有重要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宣傳教育基地之一。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館,創建于1927年,是我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在當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的直接關懷下,成立河南博物館,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今開封市三圣廟街)。“八五”期間在省會鄭州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歷史性綜合博物館,集原河南省博物館、中原石刻藝術館為一體,取名河南博物院,新館于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座落在鄭州市農業路8號。
河南博物院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余平方米。院區中央為主展館、東西兩側配廳及文物倉庫樓,四隅分布著電教樓、臨展樓、辦公樓和培訓樓等,整體布局結構嚴謹,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穎別致,氣勢雄渾,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特色。整個院區綠草成茵,環境幽雅,館中有園,園中有館,展廳內部陳列精致,文物薈萃。
博物院內設有基本陳列館、專題陳列館和臨時展覽館。現有基本陳列7個,經常舉辦專題陳列和臨時性展覽,內容豐富。博物院收藏文物藏品13萬件(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絕大部分來自河南各地,上自遠古,下迄近現代,品類比較齊全。古代歷史文物分為銅器、銅鏡、鐵器、金銀器、鉛錫器、琺瑯器、貨幣、印章、繪畫、書法、文房四寶、石器、玉器、石刻、碑貼拓本、瓷器、陶器、陶瓷藝術小品、磚瓦、范模、甲骨、骨蚌、服飾、木漆器、雕塑宗教像、化石、雜品共二十七類。近現代文物分為文獻、書報、證券、旗證、貨幣、武器、服飾、生活用具、復制品、其他共十類。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享譽世界,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如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雙連壺、鄭州窖藏青銅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國青銅器、平頂山應國墓地的青銅器、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銅器和玉器、扶溝出土的楚國金銀幣、洛陽唐三彩、汝瓷、鈞瓷等,再如近現代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新青年》雜志、《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
河南博物院是繼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之后我國新建的又一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先后被省政府授為“省級文明單位”,被人事部、文化部授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授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被中國科協授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被定為“鄭州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解放軍94371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該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