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福建省寧德福鼎市境內(nèi),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被譽為“海山仙都”,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太姥山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qū)四十五公里,挺立于東海之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雁蕩、武夷地處通衢,聲名遠著,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鮮。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實在頗有見地。太姥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最高峰棗摩霄峰海拔1008米,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景色獨特,蔚為奇觀。
太姥山風景區(qū)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山岳游覽區(qū)、溪瀑游覽區(qū)、城堡游覽區(qū)、村寨游覽區(qū)、列島游覽區(qū)及海濱游覽區(qū)六大塊。其中,山岳游覽區(qū)是太姥山的主體風景區(qū),主要景點有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云寺、 天門寺等,面積為24.6平方公里。溪瀑游覽區(qū)由九鯉溪、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村寨游覽區(qū)位于太姥山東南麓,系畬族聚居地,今是瑞云畬族民族鄉(xiāng),旅游者到此可品嘗畬族風味小吃,體驗畬族民俗風情。列島游覽區(qū)與太姥山隔海相望,包括大崳山、小崳山、鴛鴦、鳥島等13個島嶼。海濱游覽區(qū)包括晴川灣、跳尾灣、大小蒙灣等景點。
太姥巖石為粗粒花崗巖,屬燕山晚期,地質(zhì)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chǎn)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于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jié)理發(fā)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jīng)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太姥西麓的山坡上和峽谷中,遍布著紅、白、紫等十余種杜鵑花,每年春天杜鵑花開的時候,景色十分優(yōu)美。
??????? 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十分興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瑞云、靈峰、芭蕉、天王等寺規(guī)模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可見當時之規(guī)模。玉湖庵為宋理學家朱熹草堂,璇璣洞為朱熹隱居之所,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太姥山下的秦嶼鎮(zhèn),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寇的英雄陣地之一,有“萬古雄鎮(zhèn)”之稱。
太姥山風景名勝區(qū)有石奇、洞異、峰險、霧多的特征,先后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地質(zhì)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