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于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與屏山、烏山、烏塔、白塔及穿城而過的閩江,構成了“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富含歷史文化韻味的獨特景觀。
于山地處城區中心東南隅,又稱九日山,與烏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戰國時有一支于越族遷居于此,因而將這座山取名為“于山”,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閩越王無諸曾于九月九日在這里宴會,因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名紅巖山,1977年復名于山。于山最高海拔58.6米,面積11.9公頃。整座山形狀如巨鰲,最高點鰲頂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參天,景色秀麗。
于山歷來就是游覽勝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古時山上有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應鰲石、接鰲門、聳鰲峰等六鰲勝跡和煉丹井、九仙觀、平遠臺等24奇景稱大鰲24奇景。主要有平遠臺與戚公祠、九仙觀與天君殿、大士殿、報恩定 光多寶塔(即白塔)等景點,山上還有自宋代以來摩崖石刻100多處。
于山現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大部分分布在鰲頂峰、金粟臺、戚公祠、蓬萊峰等處。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鰲頂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的題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校場演武廳銘》219字,字徑20厘米,全段高3.3米,寬4.55米,是福州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絳手書的“金粟臺”3個篆字蒼勁沉著,明萬歷年間閩縣張煒所書的“平遠臺”行書雄渾厚重,由宋代音樂家陳旸命名、高僧鴻份手書的“廓然臺”3字挺秀灑脫合稱“三臺榜書”,風格各異,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許多優秀的書法藝術,大部分還具有史料價值。
于山上還有不少小巧玲瓏的亭榭,如萬象亭、吸翠亭、補山精舍等。這些亭榭依崗巒起伏,隱約在松竹花卉之間,風景清幽,引人入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