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西沱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是全國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建筑學家譽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奇特建筑明珠”、中外游客評她“萬里長江第一街”“世界上唯一與等高線垂直的街”、“長江千里古鹽道”——川鄂千里鹽道的起點。
西沱古鎮又名“西界沱”,古籍記載,西沱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秦漢時期為施州(今湖北恩施)西境,與臨江(今重慶忠縣)分界于江家沱,是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名“西沱”。
西沱鎮坐落于長江南岸,依山傍水,是長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土家族歷史文化的交匯地,更是繁榮的渝鄂邊關重鎮,上與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下與萬州、云陽、奉節、小三峽等風景名勝連成一片,是三峽庫區遷建保護的傳統風貌鎮。古鎮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有許多明清時期古建筑和土家古民居,古鎮內的“云梯街”,以獨持的風貌,幸存于長江三峽庫區175米水位以上。
始建于秦漢時期的西沱古鎮“云梯街”,依山取勢,垂直長江,依崖蛇行從江邊一直延伸到方斗山腳下的獨門嘴山巔,長達5里,113個臺階,1124步青石梯,彎彎曲曲,像盤盤登天的云梯。云梯街兩旁那隨臺拖廂,順坡拖檐、錯落有致的土家民居,極富巴渝特色。一梯一底木板房,臨街建成街鋪,屋后建成吊腳樓,灰瓦白墻,被建筑學家稱之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奇特建筑明珠”。
古鎮現存眾多文物古跡和明清時期古建筑,有明代富麗堂皇的禹王宮、大寺、八角廟、武廟、三楚堂、萬壽宮、文昌宮、桂花園等遺址,清代建筑精美的“下鹽店”遺構歷歷在目。明代獨具匠心的“龍眼橋”點綴著古鎮風光。祭祀孔子、關公的“二圣宮”后殿,“余音繞梁”、“副魁”木匾保存至今,更有記錄長江水文變化的水文石刻資料。民國時期的“永成”、“和成”商號遺址,是中共地下黨活動的地方,已成為革命歷史文物。古色古香的會館、寺觀、衙署和潔白飛翹的封火墻、隨山而建的吊腳樓、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街道、枝葉繁茂的黃桷樹組成一幅延續古今的風俗畫,盡顯巴渝遺風。
西沱古鎮古老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旅游財富,成為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在長江三峽旅游黃金線上的旅游門戶,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