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古鎮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被譽為“大都市里的明清街”。
七寶古鎮約形成于后漢時期,到宋初才略顯規模,它的鼎盛是在明清兩代。“七寶”鎮名的來歷,與陸寶庵有關。據《松江府志》、《青浦縣志》記載:“七寶故庵也,初在陸寶山。吳越王賜以金字藏經曰‘此亦一寶也’,因改名七寶。后徙于鎮,遂以名。”陸寶庵原名福壽庵,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后裔陸機、陸云的家祠,原在靠近吳淞江的機山腳下,以后因水患而三移祠址,最后移至七寶時,大約是宋初之事。古時那位“一劍霜寒十六州”的吳越王錢鏐或許不明此寺的來龍去脈,在游謁時想當然地把“陸寶庵”說為“六寶庵”,于是才有了“此亦一寶也”的說法,寺名改為“七寶”,陸寶庵因而成了七寶庵,七寶庵自然就成七寶鎮了。
七寶古鎮由老街和新區兩部分組成,以七寶老街 為中心,占地約86畝。七寶中心廣場是其標志性設施,還擁有鐘樓廣場、蒲溪廣場、古戲院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歷史上七寶鎮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和重要的農村集鎮。鎮中橫亙著自西向東的蒲匯塘,為太湖水系之一,鎮東有南北向的橫瀝港,北接吳淞江,南接黃浦江。蒲匯塘和橫瀝港相交于鎮中心,境內另有支河十余條,當年溝通市街的石橋就有27座之多。七寶鎮市集中于蒲匯塘南北兩條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藝品、古玩、字畫為主,老街已成為了集“休閑、旅游、購物”為一體的繁華街市。
七寶古鎮民俗文化依托老街的歷史遺存和人文資源,自1997年以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先后推出了過大年鬧元宵、撞古鐘迎新年、正月燈會、三月半廟會、中元節蘭盆盛會等一批民俗風情文化活動,開設了蟋蟀館、棉織館、酒坊、當鋪、張充仁紀念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館,形成了以民俗文化為主體的,集廣場文化、旅游文化、飲食文化于一身的民俗文化特色街。
七寶古鎮是上海發源地之一,也是一所坐落在城市里的水鄉古鎮,風景如畫,是中國古代城鎮規劃史上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