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福泉山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錢家經村,為戰國及西漢古文化遺址,被譽為上海的“金字塔”。
福泉山,高七米,南北寬八十四米,東西長九十四米,座落在重固鎮西市。福泉山雖稱之為山,其實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個帶橢圓形的土臺,土墩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1962年,市、縣博物館在福泉山區作考古調查,發現山周有古代的石器和陶器,逐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在八十年代,由市文管會、博物館組織了四次有計劃的發掘,出土了2800多件遠古和近古時期文物,其中有不少比較珍貴。1979年來,先后3次發掘,經清理在灰黑色土層中,發現87座西漢墓和4座戰國晚期的楚墓。
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面積約2150平方米,遺址地下的灰黑土層以下,是三層灰黃。在灰色和黃褐色土中發現良渚墓葬18座,墓內陪葬物制作精細,為新石器時代罕見的珍品。黃褐土層下是黑褐土層,發現17座崧澤晚期墓葬,其中有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在太湖地區屬首次發現。黑褐土層下又是灰黑土層,屬崧澤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遺址,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面貌。遺址一層層土色變化,反映了馬家浜、崧澤、良諸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層疊壓關系,可看作是一份距今60OO年至2000年的上海遠古時代的歷史年表。
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發掘、福泉山古文化遺址中先后發現了諸如6000—7000年的三處紅燒土和其他文化遺存,這與河姆渡出土的祭祀碑同一類型,屬于原始社會凈土祭祀的遺留物以及馬家浜文化類的石器、陶器和獸禽骨角制成的生產工具和玉飾以及婦女隨葬品多于男子的現象,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漁獵生活的原始文化;5000—6000年崧澤時期的磨制石器、有孔石器、骨鏃、骨匕、牙手鐲、玉飾、陶紡輪,可供20人食用的夾沙大陶鼎和鼎旁稻谷遺存和以男子為中心的葬式,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漁獵為主轉化為農業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開端;4000—5000年良渚文化時期的精美石器,有原始文字符號的陶器、玉器及牙雕等,其中的以石美沙巖為原料的石斧、石鋮等精巧度與光潔度幾乎可與玉璧等同,特別是一批精美的玉鉞、玉斧、玉璧、玉琮、玉錐形器、冠形玉器和象牙雕刻等的制作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掌握了浮雕、園雕、鏤空及拋光等技巧。一些細刻的玉琮有三個浮雕層次,文飾雖細如毫發,但線條流暢,是我國新石器時期的玉雕工藝中的瑰寶。連同二座人殉墓和陪葬物的發現,反映了原始氏族社會轉向奴隸社會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隨后還出土了一批商、周、戰國、秦、漢、唐、宋年代的文化遺存,從而反映了由奴隸社會轉化為封建社會的近代古文化。由于福泉山古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黃褐、灰褐、灰黑、青灰、黃土等五色土層的文化遺存,以及遠古到近古時期的大量文物,故被考古專家們譽為是“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福泉山古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她的發現,不但充實和發展了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時期古文化的遺址,而且對研究長江流域下游人類發展史和上海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1982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范圍包括整座福泉山及其周邊200公尺。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11日,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為福泉山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揭牌剪彩,區、鎮主要領導參加了剪彩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