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古觀象臺亦稱明清觀象臺,座落在市中心長安街東端,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古觀象臺曾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后,改稱為中央觀象臺,成為民國初年的國家天文臺,1929年停止觀測,更名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1955年古觀象臺劃歸北京天文館管理使用,195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國家撥款100余萬元對臺體和西側院落進行了徹底整修,盡量恢復原貌,使臺上臺下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莊重而又幽雅。1983年4月1日重新開放,屬自然科學類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始建于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稱作“觀星臺”。清代接收了明觀星臺的建筑和儀器,改稱“觀象臺”,至今在臺體 南側的門洞上方還留有石刻“觀象臺”三個大字。北京古觀象臺持續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世界上在同一地方觀測時間最長的天文臺。
觀象臺是一座磚砌的高臺建筑,臺體高13.75米,臺上陳列著國之重寶––八架清代銅質天文古儀,包括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璣衡撫辰儀等。這些儀器氣勢雄偉、鑄造精湛,歷經戰火和種種磨難,至今仍保存完好,運轉自如。以紫微殿、東西廂房和晷景堂為主的附屬建筑群,建于公元1442–1446年。紫微殿內正中懸掛著匾額“觀象授時”,經考據是乾隆皇帝的手書,紫微殿和東西廂房內陳列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展覽。院落中陳列的元、明時代各種天文儀器的銅質復制品,包括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制造的正方案、簡儀(原大三分之一),原大明代渾儀、明代圭表和石質赤道式日晷。
北京古觀象臺歷史悠久,建筑、院落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是我國著名的天文臺古跡之一,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光輝成就的見證,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