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烏山風景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境內,屹立于福州市區中心,素有“蓬萊仙境”之稱。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這里林木參天,風景幽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曾在此地登高射烏鴉,故名烏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于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后程師孟延請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鈴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馳名遠播。
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 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有天香、沖天臺、天臺橋、道山亭、天章臺、霹靂巖、黎公亭、?黎公巖、清冷臺、清冷門、先薯亭、天秀巖、鴉浴池等。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巖側的李陽冰“般若臺銘”篆書石刻,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云城隍廟記、麗水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做為道教名山,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占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筑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墻,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滲于附近巖石隙間。
烏山于唐代時就已是游覽勝地,1961年5月烏山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烏山始終是福州城市山體景觀系統中重要的標志性節點,是福州“三山兩塔”古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