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門山位于安徽省東部,在巢湖、蕪湖和馬鞍山三市交界處,因李白的《望天門山》而名揚天下。
天門山是馬鞍山市當涂縣境內東梁山和巢湖市和縣境內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如門,故合稱天門山。自江中遠望,兩山色如橫黛,宛似蛾眉,又名蛾眉山。兩山聳于江畔,若二虎雄踞,又稱二虎山。
東、西梁山臨江巉巖壁立,陡如刀削。東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在當涂縣城西南15公里的江東岸,唯東南坡較緩,有石階可登。西梁山又名梁山,海拔65米,在和縣城東南30公里的江西岸,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組成,山前有怒吳閣、龍王宮,山后有普光庵。臨江懸崖之上,東晉永和三年(347)王羲之書“振衣濯足”摩崖石刻,至今隱約可見。山腳崖上,有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以后“洪水至此”石刻七處,已成為 珍貴的水文研究史料。
東西梁山號為“天門”是言其地勢險要,素有長江鎖鑰之稱。自古以來,歷為兵家攻守要地。春秋時,楚獲吳于此;南朝宋孝武帝曾在此檢閱水軍,詔立雙闕于二山。1949年,人民解放軍激戰三日,攻克了國民黨軍隊自稱“固若金湯”的西梁山陣地。為紀念渡江戰役先烈,1952年在西梁山之陽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紀念亭。建國后,東梁山山巔和西梁山腳下架設了高入云霄的過江電纜鐵塔,電纜線橫空飛越大江,跨度1411米,宛如門楣,甚為奇特、壯觀。
東流而去的大江將天門山與風景奇妙的采石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以其獨有的山形水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來此旅游觀光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