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 隴劇是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經過繼承、整理、發展和創新逐步建立起來的;而隴東道情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它的音樂上,它的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其唱腔說唱性質較強,地方音樂語言特點濃郁;過門比較平整,沒有多大變化;曲調高亢質樸,歡快明朗。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隴劇還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楓洛池》、《旌表記》、《草原初春》、《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當地居民完整保留了傳統黃土窯洞的居住形式,已成為今天慶陽民俗之旅的重要參觀內容。據《甘肅通志》載:慶陽府人“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復陶穴以為居,于貉為裘以御寒”。這就是古代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挖掘的兩種不同形式的窯洞。今天,在慶陽各地,隨處可見這種古老的居落形式。人們靠溝坡就崖壁之勢,掘洞筑室,叫“崖莊”;從塬面上向上掘出一個兩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窯洞,好象一個地下四合院,叫“地坑莊”。這種獨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處。
詩贊曰: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