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位于甘肅省肅南縣馬蹄山,又稱“普光寺”,是肅南在區(qū)最著名的佛教寺院,該寺馬蹄殿青古石板上有兩個明顯的馬蹄印跡,相傳為天馬下界所留,故此得名。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fēng)光和裕固族風(fēng)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
馬蹄寺始建于北涼時期。原有規(guī)模包括金塔寺、干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等七個小時石窟群和寺院,共有七十多個石窟。是甘肅境內(nèi)僅次于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外的又一石窟群。其中北寺有三十多窟,規(guī)模最大,千佛洞次之,金塔寺最小。該石窟在晚期涼州石窟遺跡中頗有代表性。
馬蹄寺原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逐漸發(fā)展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為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之一。寺院原是馬蹄十四族(藏族部落)所建,并由十四族供養(yǎng)。寺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最興盛時,北寺、南寺、千佛洞三處共有僧眾一千多人,到1949年時尚有五十余人。近代以來,此處藏傳、漢傳佛教兼弘并化,影響頗大。1958年以后,馬蹄寺遭到嚴(yán)重破壞,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石窟佛像、壁畫損壞殆盡,石窟外所有建筑蕩然無存。后來,政府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復(fù)。
馬蹄寺環(huán)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馬蹄寺“三十三天洞窟”極具特色,整個洞窟開鑿于一面垂直的山崖內(nèi)部,從洞窟的入口算起,約有十幾層樓那么高。踩著甬道上的那一階階被千百年來的游客踏磨得凹陷下去、棱角幾乎變圓的石級,彎著腰、吃力地在陡峭、狹窄、蜿蜒的山體內(nèi)部往前“爬行”。有些地方--比如“鷂子翻身”那里,僅容得下一個人勉強(qiáng)鉆爬過去,而且還得邊鉆邊轉(zhuǎn)體一百八十度……每爬一段,甬道就會將游人引向另一個洞窟,這些洞窟掏鑿得較甬道為寬敞一些,并且一般都有一些佛像雕塑或壁畫,另有供奉用的香爐和燭臺。有一部分洞窟開鑿時從山體內(nèi)部鑿到了山體外表--恰好如同給洞窟、甬道開了一個“窗戶”,在這種鑿到了山體外表的洞窟上,古代的工匠們十分巧妙地修建了木制閣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