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神秘大峽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位于庫車縣北約70公里處,海拔1620米。坐標在北緯42°8、東經83°5′的古龜茲大地上,深藏在天山南麓的群山環抱之中。
天山神秘大峽谷是億萬年風雨侵蝕沖刷而成,天山神秘大峽谷呈南北弧形走向,開口處稍彎向東南,末端微向東北彎曲,由主谷和7條支谷組成,全長約5.5公里,為紅褐色巖石經風雕雨刻而成,峽谷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山體千姿百態,峰巒直插云天,溝中有溝,谷中有谷。谷端至谷口處自然落差200米以上,谷地最寬53米,最窄處只有0.4米,僅容一人低頭彎腰側身而過。
整個峽谷猶如一條尾震天山頭,口飲庫河流(開口于庫車河),曲身九十九的巨龍劈山而臥,呼風喚雨,神秘莫測。峽谷由主谷和7條支谷組成,南天門、幽靈谷、月牙峽、虎牙橋、魔天洞、雄獅淚等景觀造型生動,形態逼真。距谷口1.5公里處的山崖上,奇峰突起、石林錯落,百態千姿、怪石嶙峋;赤、橙、黃、綠、白五彩紛呈。石筍、石柱、石花、石蛋……矗立如林,峻拔如墻,拱抱如門,稱得上勝景遍地層出不窮,它的雄偉氣魄與陽剛之美。
大峽谷的巖層主要是沉積巖,后經天山山脈斷裂和地殼運動作用,巖層發生了一系列波狀彎曲,在峽谷側壁上可以看到明顯的褶曲和斷裂線。從大峽谷的褶皺特征來看,大峽谷的褶皺都有兩個以上的褶曲組臺,褶皺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褶曲形成的力學背景和構造條件。根據大峽谷中的地貌形態,巖層可以分為直立褶曲、傾斜褶曲、倒轉褶曲等,其中以傾斜褶曲最多見。據專 業人士介紹:大峽谷的形成大約發生在距今兩億年左右,這個時期地殼發生過劇烈的變動,該地區的地殼反復上升或下降,表現出明顯的沉積旋回和巖相變化。據資料分析,天山神秘大峽谷內沉積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陽輻射引起的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過程對地表巖石的作用。沉積巖的層理構造是搬運作用在沉積過程中一層一層沉積下來的,先沉積的物質在下面,后沉積的物質在上面。不同時期的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成分、顏色等性質不同。大峽谷的沉積巖層中的組成物質主要有石英、白云母、黏土巖、砂石等。沉積巖的顏色主要取決于組成巖石的礦物顏色和混入雜質的顏色。大峽谷中巖石的顏色為褐紅色,主要原因是這種巖石含有較多的鐵礦質。
組成峽谷的奇峰群山由赭色的泥質沙巖構成,當地維吾爾語叫做“克孜利亞”,即紅色的山崖,故天山大峽谷又稱克孜利亞大峽谷。神秘大峽谷正處在當今我國九大影視基地之一的克孜利亞勝景中。龐大的紅色山體群形成于距今1.4億年前的中生代的白堊紀,經億萬年的風剝雨蝕,洪流沖刷,形成縱橫交錯,層疊有序的垅脊與溝槽,遠看如詩如畫,狀若“布達拉宮”,仙天瓊閣;近瞧若人似物,如夢似幻,惟妙惟肖,神韻萬端。令人有鬼斧神工,奇景天成之慨嘆。尤以谷口處的三座山體(乃頭山、麗人山、佛面山)最為壯觀。特別在夕陽斜射,朝霞映山,極目遠眺,色艷紅天。大有不是火焰山,勝似火焰山之奇感。
大峽谷內現已定名的景點共有四十二處,較為顯著的有:神犬守谷、旋天古堡、顯靈洞、玉女泉、臥駝峰、月牙谷、一線天、懸心石、虎牙橋、情未了等。更令人稱奇的是,距谷口1400米深處,高約35米的崖壁上,有一壁畫丹青的千佛洞遺址,就文字記載和繪畫藝術而言,在古西域地區至今已發現的300多座佛教石窟中絕無僅有,實屬罕見。經有關專家考證,該石窟始建于公元8世紀距今1300多年前的盛唐中期,坐北朝南,窟門偏東37°,南北長4.6米,寬3.5米,面積為16平方米。石窟內除正壁中堂式壁畫泥土點滴殘缺外,左右側佛像壁畫面“十六觀”均保存完好。在整個壁畫條幅中,共有漢文墨書榜題及龜茲文題記23處,詳細書寫著某佛供養人的姓名,如申令光、李光暉、寇俊男、寇庭俊及彭、梁、趙等中原漢人姓氏。石窟內壁畫藝術水平可與同時代敦煌壁畫相孋美,而石窟中保留的漢文化完整豐富,在古西域地區數百座石窟中絕無僅有,體現著古龜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反映了維漢兩族人民悠久的傳統友誼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天山神秘大峽谷是我國罕見的自然風景奇觀,集人間峽谷之妙,兼天山奇景之長,蘊萬古之靈氣,融神、奇、險、雄、古、幽為一體。景異物奇,令人神往。1999年發現后,游人日益俱增;2002年元月榮升為國家AA級旅游名勝風景區。為古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上新增了一顆璀璨的明珠,身臨其境者無不贊美叫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