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距四川省會成都130公里,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是國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臥龍保護區始建于1963年,面積20萬公頃,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響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只大熊貓,約占全國總數的10%。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其它珍稀瀕危動物金絲猴、羚牛等共有56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44種。據統計區內其它動物種類如:脊椎動物有450種,其中獸類103種,鳥類283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25種,魚類18種;昆蟲約1700種。
保護區內植物有近4000種。高等植 物1989種,在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1604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
臥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有豐富的水能蘊藏量,風景秀麗、景型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于一體,還有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
1980年,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并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工作中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大難關,人工繁殖大熊貓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經連續5年達到100%。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80余只,占世界圈養種群的60%。
多年來,臥龍自然保護區著眼于建設一流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目標,堅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方針,積極開展保護、科研、社區建設等工作,使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高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使臥龍成為開展自然生態旅游的絕佳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