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堡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理縣甘堡鄉,是理縣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嘉絨藏寨,以其獨特古樸、自然、厚重的建筑風格,令世人驚嘆不已。
甘堡系嘉絨藏族的寨名,意為山坡上的村落。在整個藏區自古就將甘堡為甘堡甲穹,意為百戶大寨。據當地的人介紹,春秋戰國至晉朝屬維洲屬地,阿壩是羌人游牧區之一,南北朝時期屬吐谷渾國。唐太宗貞觀年間,松贊干布派大兵壓境,在松洲(即今松潘縣)一帶發生激戰,占領了該地區,當時甘堡一帶是兩兵激戰爭奪的地方。而后,西藏內部發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沒有回西藏而留了下來,與羌人融合比鄰而居世代繁衍,成為嘉絨藏族。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屬雜谷腦土司領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廢除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將雜谷土司屬地設五國軍守備,甘堡設茍桑二員守備,其中桑式守備衙門主體至今保留完整。
甘堡藏寨整個村寨依山而建,幢幢相通,戶戶相連 ,無不體現嘉絨人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藝。寨內特有的鍋莊、民歌、服飾、習俗等嘉絨藏族文化也會讓游人一飽眼福。寨子里是一幢幢石頭壘砌而成的碉樓般的屋樓。石屋不用磚、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順水沖下的花崗石(當地俗稱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塊,用當地的黏土壘而成。石屋冬暖夏涼,不易風化,又防震、防火、防水。
石屋一般兩三層,下寬上窄;一層養牲畜、堆雜物、二層是客廳、廚房、臥室、客房;三層屋頂平整可作涼曬,揚打糧食場地。有的藏居甚至還有類似現代樓房中內、外陽臺式的建筑。石屋毗鄰相連,高低錯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與屋間有狹窄的巷道、寬的三米左右、窄的僅能并肩過兩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鵝卵石砌成。全寨大小道有多少,就當地的老人們也說不清。無論上高高的后山俯瞰,還是佇立公路遠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組壯觀的藝術群雕,給人一種的藝術受。
甘堡藏寨是大九寨旅游環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藏羌民族文化走廊腹心地帶的靚麗景觀;是一個傳說,一段夢幻,一片沃土,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