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隨州市曾都區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
曾侯乙墓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1977年秋,當地駐軍在擴建營房時發現該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門組織聯合勘探,5月上旬開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戰告捷。通過出土博鐘上的銘文鑒定,墓的主人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
地宮似一座超豪華的“三室一廳”,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達墓口。
曾侯乙墓,這座擁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的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樂宮殿。寬敞的中室,是“鐘鳴鼎食”的“正殿”,禮樂之器,陳懸井然。一套編鐘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聳立;一套編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東壁高樹青銅座上;此外,還有瑟(7件)、笙(4件)、簫(2件)、篪(2件)、小鼓(2件)擺列在鐘、磬、建鼓構成的長方形空間。全室樂器如一個大型的“鐘鼓”樂隊,體現著演奏“金石之音”和“鐘鼓之樂”的壯觀氣勢,構成古代諸侯宴食祭祀時完整的軒懸(三面懸掛鐘磬)場面。東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寢宮”內演奏“琴瑟之音”輕音樂團。“寢宮”和類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繪棺里息臥著十三至二十五歲的少女,可能是表演樂舞的“女樂”,連同樂器,一道殉葬。北室,還陳放著三件專供盛放石盤的漆木匣。
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由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繪橫粱,兩端均有浮雕著盤龍和花瓣紋的青銅套加固,由六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圓柱承托。鐘架及鐘構,達二百四十六個構件,可以拆裝,設計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銅鐘分三層八組懸于架上:上層為三組鈕鐘,共十九件;中層有短枚甬鐘一組十一件、無枚甬鐘一組十二件、長枚甬鐘一組十件;下層有大型長枚甬鐘兩組共十二件、另有鎛鐘一件。其最大者,通長153.4厘米,重203.6公斤。僅鐘體總重量達兩千五百公斤。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外棺)重達7000公斤,另有彩繪陪棺21具。曾侯乙,男性,年齡45歲左右,約葬于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在奴隸制晚期,此墓殉葬者多達21人,可列當時血腥人殉之最。
湖北省內歷年來發掘的戰國墓葬數以千計,規模最大而又有確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氣勢之弘,出土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保存之完好,以及銘文資料之豐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見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15404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為見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為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