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戲劇博物館座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南門內大街31號,是我國唯一一家以中國戲劇為專題內容的博物館。
戲劇博物館于1986年成立,舊鼓樓城南,周邊文化氣息濃郁,著名的天津文廟博物館、望海樓教堂、老城博物館環抱四周,館址的前身是廣東會館。廣東會館是天津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美的清代會館建筑。整個建筑融合了嶺南與北方的建筑風格,而且其磚雕和木雕藝術中,加之“木雕劉”(劉杏林) 、“磚雕劉”(劉鳳鳴)等雕刻名家手筆 ,堪稱巧奪天工之作。“五卅運動”期間,“天津總工會”成立于此,因此也是一處值得紀念的革命遺址。1937年到1948年曾先后為警察教練所、訓練所、新兵訓練所占據。1949年以后改建成學校,初為“天津私立普育女子中學”,后改為“天津市立第三女子中學”和“紅軍中學”,1953--1975年擴建,將東院、南院拆除,建成教學樓,為“天津市第九中學”。196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戲劇博物館的建筑群體以四合院和戲樓為主。館門前置一青磚照壁(現已拆除),門廳為磚石結構,青瓦硬山墻,兩端山墻砌成嶺南地區常見的階梯墻,上下五級,稱做“五岳朝天”,與北方的屋瘠溶成一體,風格獨特。門廳正中懸掛“廣東會館”匾額,大門內置鏤空木雕屏風,上懸“粵聲津度”匾額。
戲劇博物館館藏戲劇文物近千件,戲劇資料近萬冊(種),其中有價值的藏品對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起到了重要用,特別是作為文化重點工程的“中國戲劇音像文庫”的建立,已使戲博成為一座全國唯一集戲劇理論研究、展演、展示、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戲劇藝術殿堂。“文庫”匯集了全國68個劇種,14個曲種,上萬種戲劇音像資料,已引起國內外戲劇研究專家與學者的廣泛關注。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中國戲曲發展簡史》、《中國京劇發展簡史》、《天津戲劇發展簡史》、《中國戲劇人物造型藝術展》和廣東會館戲樓復原陳列等。
天津戲劇博物館著力于戲曲藝術的研究、推廣,組織了“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全國戲劇名家書畫展”、“全國戲劇剪紙展”、“北方戲劇文物展”等20余個專題和臨時性展覽,并突破陳規,推出“津沽老戲園堂會戲復原動態展演”,對戲劇界、藝術界有較大影響。館內現收藏有關戲劇方面的文物及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早期戲曲藝人的演出手抄本,京劇大師梅蘭芳、尚小云等人的書畫珍品,馬連良等藝術家的演出服裝等。
1991年廣東會館被評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筑,2001年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天津市重要文化旅游景點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