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危山旅游區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游風景線。
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于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從敦煌綠洲看,隱三峰崇之,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蘊育了世界文化藝術寶窟莫高窟,當地的百姓自然將此山奉為神山,修建了眾多的宇寺棺、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南天門等一批古建筑至今,遺跡猶存。站在三危山頂峰的王母宮前,俯視莫高窟及整個敦煌綠洲全景,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做“危峰東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據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由此可見,三危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因,也可說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搖籃,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靈巖”,三危山與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藝術寶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藝術名山了。
由敦煌太陽旅游集團和榮興建安公司建設旅游景區“三危圣境”,修建了高達36.6米高的中國第二大銅佛樂尊堂,山門觀音殿,王母宮,龍王廟,大成殿等一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之為“佛國圣境”。樂尊堂是為紀念莫高窟的開鑿創始人樂尊和尚而修建的,位于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開鑿的圣像和開鑿洞窟的史跡圖。觀音殿觀音殿建在觀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圓山頂式仿宋建筑,坐北向南面和約235千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危山景區的主體景觀,大銅佛坐東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紀念莫高窟開鑿于公元266年,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另外三危山還有紀念中國文化圣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龍王山神的“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這些建筑與三危山對互對應,是為游人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據考證建于北宋早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國建筑史上的特殊價值,1981。
三危山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而三危圣境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三危大銅佛的落成開光,使游人參觀完千年佛教勝跡莫高窟后,再來大銅佛觀音殿前燒香拜佛了卻了心愿,可以極大的滿足僧俗心中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