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
陵園面積62120平方米,園內(nèi)有凱旋門、先烈紀念碑、英名碑、抗日亭、將士墓、戰(zhàn)士墓、先烈紀念館等七處烈士紀念物。整座陵園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謹,造型莊重典雅,主體建筑均用花崗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fēng)格的陵園。
陵園主體建筑是一個巴洛克風(fēng)格的半圓形柱廊,在柱廊前的中央聳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花崗石紀功碑。紀功碑上筑有一座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的威武的銅鑄戰(zhàn)士塑像。塑像前下方臺階臥伏著兩對銅獅,八個銅鑄寶鼎排列在紀功碑的石基上。銅像、銅獅、銅鼎,寓意著“一·二八”淞滬抗日。
陵園中軸線長300米,寬14米,地面用花崗石鋪成,便于群眾瞻仰和祭奠英魂。從南至北建有“抗日亭”、“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和“紀念碑”。陵園中軸線兩側(cè)為墳地,東側(cè)為“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墓”,西側(cè)為“淞滬抗日陣亡戰(zhàn)士墓”,象征性的水泥館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先烈紀念館”又名“墓廬”,以圖片和實物相結(jié)合的形式較為詳細地展示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英勇事跡。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陵園通過國家旅游局的評定,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