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興隆亞洲風情園民風民俗簡介
|
文燈,又有“孔明燈”、“天燈”和“飛燈”等多種叫法。 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文燈是該地區群眾當時根據風箏發明的。在民間,文燈早已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廣為傳揚,我省萬寧、文昌、瓊海、樂東、陵水等地的群眾,多有中元節前后放飛文燈的風俗。 關于文燈的來歷有種種傳說,但放飛文燈的目的都是祈福迎祥 關于文燈的來歷,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說。種種傳說,不外乎都是人們借文燈表達不同的心愿。而傳說與史料的差異,以及十分匱乏的文燈考證資料,給文燈這項民俗文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在萬寧地區,流傳著關于文燈的三個神奇傳說。 孔明說 文燈,據說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字孔明)發明的,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傳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曾發明過木牛流馬等“神器”。一次孔明與魏國將領司馬懿作戰。時值中秋之夜,孔明制造了一批能夠飛升上天的燈接連放飛,使空中一下子出現眾多喜慶的燈火。司馬懿認為孔明忘乎所以,讓部下歡度節日耍樂狂歡,于是大舉進攻,不想卻落入圈套,被孔明擊敗。 日后,凡是蜀軍扎營之處,都要事先備好數盞文燈。每到夜里放飛時,方圓百里的夜空里便飄蕩著閃閃發光的盞盞文燈。敵人乍見空中飄蕩著團團光點,不知為何物,于是競相觀望,大喊神奇。直到蜀軍破營而入,將敵軍大敗,敵軍才如夢方醒。 諸葛亮發明的文燈,在軍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蜀軍戰果輝煌。此后,文燈就在神州大地逐步傳開來了。歷朝歷代,人們放飛文燈,期盼自己生活順利、事業輝煌。 鬼神說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這一天,人們會以點香燭、焚燒冥紙等各種形式祭祀祖先,表達懷念之情。 萬寧傳說中,每年農歷七月初一,閻王爺把“鬼門關”打開,讓亡魂走出陰曹地府,來到人世間看看人間冷暖,享受親人的祭拜。15天的時間一到,也就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這天,閻王爺會召所有的亡魂返回地府,七月十五也被稱作“鬼關門”日。當天,萬寧地區的群眾會放飛文燈,用文燈的點點亮光,給返回地府的亡魂照亮道路。 萬寧“鬼節”的傳說,與內地許多地方有關“鬼節”的傳說有所出入。在內地,人們普遍認同農歷七月初一“鬼門關”大開,亡魂返回陽間,直到七月三十“鬼關門”日,中元節才告結束。 雖然傳說有所出入,但是無論是萬寧人,還是內地人,都借著“鬼節”追思親人,也祈求祖先親人保佑自己家門平安,事事順意。這一點,普天下中國人都是一樣。 |
→興隆亞洲風情園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興隆亞洲風情園民族風情指南
→興隆亞洲風情園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