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邢臺太行奇峽群民風民俗簡介
|
在社火隊伍中,引人注目的是龍燈和獅子舞。在大鼓大鈸的雄壯樂聲中,長達數丈、磷光閃閃的龍燈,由一隊玩龍人舉持,在半空上下起伏,左右盤旋,宛如巨龍騰云游水;由人扮演的大、小錦毛獅子,呲牙裂口,跳躍撲打,那勇猛的動作使人驚心動魄,活潑滑稽的神態又引起不絕笑聲。
龍燈,也叫龍舞、玩火龍。流行地方很廣,起源時間也很早,漢代《春秋繁露》上,已有關于龍舞的記載。唐宋以來,不僅不少地區有舞龍祈雨的風俗,龍舞還成為節日社火中的重要舞隊。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就曾寫到“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我們現在玩的龍燈,一般用竹、木、紙、布扎成,節數不等,但都為單數,每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燃燭的稱做“布龍”。有的一龍獨舞,有的搞兩龍,一條紅龍,一條青龍,由一個人持彩珠戲龍作舞,叫做“二龍戲珠”。此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長板凳扎成的“板凳龍”等多種形式。我區一般為人舞布龍,但邢臺西部鄉村,曾有臨街牽幾條鐵絲,把龍掛在上面,龍腹安裝電燈,在一邊拉繩舞龍,也別有一番情趣。
獅子舞,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據《漢書?禮樂志?孟康注》記載,漢代就已流行。現在的獅子舞,一般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叫做“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叫做“少獅”。另有一個人,扮做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獅子舞在表演上可分“文獅”、“武獅”兩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馴的神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獅子舞的動作技藝性很強,經加工提高,還走上雜技舞臺。 |
→邢臺太行奇峽群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邢臺太行奇峽群民族風情指南
→邢臺太行奇峽群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