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位于河北省東部的舊滄州城內,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鑄鐵物件。1961年,滄州鐵獅子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鐵獅子滄州鐵獅子身高5.35米,體長6.3米,寬3.15米,總重約40噸。它的體態魁梧,頭南尾北,四肢叉開,神態作疾走乍停并張口怒吼狀。獅子頭部的毛發呈波浪式地披垂在頭頸上,獅身披有障泥,前胸和臀部鑄飾了束帶。獅背上背負著一座可拆卸的仰蓮圓盆,高0.7米,底部直徑1米,上口直徑2米。在鐵獅的頭頂以及項下各有“獅子王”三字,右頸、左肋和頭內還分別有“大周廣順三年鑄”、“山東李云造”、“竇田、郭寶玉”等字樣。獅子的腹腔內鑄有隸書《金剛經》文,但多已剝蝕而無法辨認。
根據獅身上的銘文可知,滄州鐵獅子鑄造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其用途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一說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的鐵獅。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于滄州開元寺前,腹內有經文且背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別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
在公元19世紀前,滄州鐵獅子歷經了八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始終安然無恙。清嘉慶八年(1803年),鐵獅子被大風吹倒,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方被扶起,其下頜、腹部和尾部都已被嚴重損毀。1956年,為保護鐵獅,曾建造了遮風擋雨的建筑。但后來發覺在半封閉環境下銹蝕反而更加嚴重,于是只得在1972年拆除了建筑,恢復為露天狀態。1984年因獅足長期陷于土中,而在獅旁新建了一座2米高的臺座,將鐵獅挪置其上,同時往其腿內灌注水泥加固。然而這次修補也使水分進入了鐵獅的體內,經過冬夏季節不斷的熱脹冷縮,最終導致了數年后的獅腿酥裂。從1995年起在鐵獅的體外安裝了保護性的鋼管支架,并修補了殘缺的四足。但由于有許多水泥塊難以取出,而使得目前鐵獅的表面又出現了數十處裂縫和殘洞。
河北民間將滄州鐵獅子與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并稱為“河北三寶”(“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滄州的別稱“獅城”也由之而來。鐵獅使用的鑄造工藝是“泥范明澆法”,在鑄造過程中,共用去了30-50厘米見方的鑄范600多塊。它為研究中國古代的冶金、雕塑和佛教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世界冶煉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