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滄州鐵佛寺民風民俗簡介
|
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于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據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閑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落子系秧歌類型的民間舞蹈,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風箏》、《繡手絹》、《老媽嘆》、《相思》、《探情朗》、《小天臺》、《妓女悲傷》、《尼姑思凡》等。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增減,服裝頭飾的更換,完全根據人物、內容的需要而定。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落子大都已成為由同等數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幾支民歌聯起來表演。在道具的配備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當地人民稱之謂文落子或小風流。辛亥革命以后,婦女纏足開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裝的踩寸子也開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動作相應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文落子的基礎上,適當的吸收了一些戲曲中的動作和技巧,與落子舞的動作相揉合,增添了熱烈、健壯、歡快、豪爽的氣氛,加強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應減少。在道具配備上,只用鞭、板,不用扇。當地人民稱之為武落子或風秧歌。
據說落子主要有兩在流派:一派是以南皮縣楊八莊子的梅盛林老先生為代表的楊派落子。傳說,約在1730年左右,楊派落子就開始了活動。那時只有四鞭表演,后改為四鞭、四板的表演。1903年,傳到第四代梅盛林等人時,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每代藝人都對楊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展,使它日漸完美起來,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
另一派是以孟村回族自治縣王帽圈村的于老先生為代表的帽派落子。約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經活躍在該村及周圍的村莊了。那時只有武場伴奏,約在1808年傳到王關祥等人時,加進了文場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孟村回族自治縣是回、漢兩族雜居的地主,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漢兩族演員共同表演的。由于回漢兩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斷發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從面另立一派,流傳四方,至今不衰。滄州人民喜練武術,長期受武術熏陶,因面,在落子舞中也有明顯反映。落子舞中男性演員的基本動作,主要來源于武術中的單刀式。如:“虛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員最基本的動作。“虛步”是三角形的行進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的穩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女演員的動作“抽板”、“繞頭板”、“蹬步”、“虛步”等,也接近于武術的動作。
落子的動作有力,節奏感強,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
→滄州鐵佛寺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滄州鐵佛寺民族風情指南
→滄州鐵佛寺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