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是襄城縣著名的山丘旅游地,為一億年前燕山造山運動時期形成的,巖相屬石千峰砂巖, 西北─東南走向,北起北汝河南岸,南至紫云書院,呈“L”狀,最高峰海撥375米,長約15公里。
《輿地名勝志》載:“仙翁山西二里為紫云山,以山頂常出紫云也”,故名。自南向北有書院山、馬棚山、鏊子山、虎頭嘴山、黃土坡寨、鄭家寨、豆角寨、云陽寨、半截塔山等九個山峰,整體山勢平緩,書院山、馬棚山、鏊子山植被茂密,有上下兩層植物覆蓋,上層有6.7平方公里的槲樹林、6平方公里的栗樹林、5.6平方公里的刺槐林,下層均為荊芍、野菊花及其它雜草。春夏碧波蕩漾,秋天逢霜,槲葉變紅,層林盡染,有:“槲葉紅于二月花, 賞秋不必到香山”的說法,尤其是山頂的南屏草原,平坦如川,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黑蝴蝶的棲息地,春夏荊芍花開,滿山紫花,秋季野菊金黃,滿山遍野。 山體上點綴著紫云書院、明鏡湖、臥龍湖、天池、大隗洞天等景觀,在山體南端斷崖處有長1公里的紅石林,石柱形態各異,蔚然林立,頗為壯觀。
紫云山歷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傳說中,大隗(廣成子)曾在此山修練,黃帝曾慕名來此拜訪大隗,老君曾來此隱居,東漢時期劉秀搬兵經此歇息,留有飲馬處、拴馬槐等遺跡,明代戶部尚書李敏在此創建紫云書院,太子朱佑樘(后為弘治帝)曾來此讀書研習,至今仍是學子們爭相拜訪的地方。
紫云紅葉是紫云山山坡萬畝槲林樹葉在秋季的景觀。每至暮秋,槲葉遇霜滿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似霞,一幅“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景。紫云紅葉大致在11月初下罷苦霜之后,槲葉紅的厚重,肥碩,紅葉周期長,有25天左右,游客可以盡情觀賞。因整個槲林有6平方公里之大,中無雜樹,因此滿山遍野到處紅裝艷裹,分外妖嬈,峰頭的紫云,天上的彩霞與火紅的槲葉相互映襯,真是蔚為壯觀,攝人心魄,令人神思遐想。古人云:“紫云紅葉紅勝火,賞秋不必到香山”,紫云紅葉是中州賞紅覓秋的最佳去處。因紫云紅葉為紫云山一大景觀,歷代都有文人騷客,名人雅士慕名觀賞,東漢劉秀,晉代葛洪、葛玄,唐代房玄齡,宋代梅堯臣,明代的李敏、沈周,清代的孫奇逢、李來章等都觀賞過紫云紅葉,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佳話。紫云山紅葉為中州的勝景而名聞遐邇,倍受游人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