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齋位于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千唐志齋是辛亥革命元老,新安鐵門人張鈁(伯英)將軍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于1918年,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筑,將志石鑲嵌于壁,保存至今。千唐志齋所存墓志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后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并有南朝宋時書法家王弘的行草,唐代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書跡,還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杰的書跡,宋代米芾的行書,元代趙孟的楷書碑貼,明代董其昌的行草橫披,清代王鋒的狂草條幅以及鄭板橋畫的風、雨、陰、晴四扇屏竹等。計有唐代基志刻石及晉、南北朝、隋、五代、宋、明、清和其他名人書畫石刻造像等共1374件。琳朗滿目洋洋大觀。章炳麟(太炎)曾為其額,名“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是研究書法的寶庫,它集書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室,還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杰的書跡。
千唐志齋被國務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此處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志228件及書法、繪畫、造 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清代王鐸的狂草條幅以及鄭板橋畫的風、雨、陰、晴四扇屏風等書畫珍品都可以在這里見到。
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于鐵門鎮的西北隅。這里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陜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并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于此。
?? 張鈁,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后,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 張鈁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勵下,張氏于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里鐵門鎮。1933年前后在其“蟄廬”西隅,辟地建齋,將羅致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于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墻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于抗日戰爭時期運陜捐贈陜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據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共計1578件。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 ? ?? 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余公里,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于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后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于蘇杭,葬于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 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致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于民間田舍。張鈁看到后,廣為搜求,辟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于右任達成協議,魏志歸于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游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志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游陜過豫宿鐵門時題寫,而室櫥橫額則為金石家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書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杰所書。這些題字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 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法愛好者慕名來游,它不僅成了海外游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曲徑”。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注目。?
???? 洛陽地處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臥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隨著清末以來的盜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張鈁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規模搜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為我們國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國寶。
???? 墓志銘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后埋在死者墳墓里邊。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里。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曾經身首異處的武士,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后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才女,百姓雜家,無所不包。這些墓志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又可以稱得上唐人檔案館;同時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故又素有“唐代書法演變史”、“唐散文大觀”之稱。
????? 此外,千唐志齋還收藏有歷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鄭板橋、米芾、劉塘、王鐸以及近人康有為、章太炎、于右任等的書面石刻。
???? 走進千唐志齋,你會立即被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長的歷史在這里被時光的黃土所掩埋,沉積為一部無聲的巨著,又展現在我們面前。審視這顆玲瓏剔透的琥珀,恍惚耳聞目睹大唐廝殺拼斗的刀光劍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亂浮華。祖先們智慧的光芒,渾濁的淚眼和低沉的嘆息,使你一下走進歷史的深處,被突如其來的感悟所驚心動魄!當你不由自主地去撫摸那冰冷而無言的志石時,也許你的心會驀然一驚,因為你真切的觸到了唐人跳動的脈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