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位于什剎海西北角,是一處典型的王府花園,既有中軸線,也有對稱手法。 始建于十八世紀末,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稱“什剎海的明珠”。曾屬乾隆后期大學士和珅的宅邸,后改賜為恭親王奕忻的王府。府后有一獨具特色的花園,名萃錦園,占地約三萬平方米。花園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園中景物別致精巧。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某些紅學家認為此園可能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恭王府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樓,延樓東西長一百六十米,有四十余間房屋。東路和西路各有三個院落,和中路建筑遙相呼應。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園,十多個景區各不相同。
恭王府又名翠錦園,位于西城區柳蔭街甲14號,建于1777年,曾為清乾隆時大學士和珅私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因罪賜死,一度改為慶王府。咸豐元年(1851年)改賜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弈欣始稱恭王府。恭親王調集百名能工巧匠融江南園林與北方建筑格局為一體,匯西洋建筑及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為一園,添置山石林木,彩畫斑斕。
清代王府有嚴格的規制,規定親王府有大門五間,正殿七間,后殿五間,后寢七間,左右有配殿,形成多進四合院,不少府邸有后花園。但許多王府經歷滄桑,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恭王府是北京現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的一座清代王府。著名學者侯仁之先生稱之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本世紀初,溥偉及溥儒先后將府邸及花園出售給輔仁大學作為校舍及宿舍。建國后作為北京藝術師范學院校舍及中國藝術研究院辦公和教學地點。1982年2月23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建立修復管理機構,1988年6月花園部分對外開放。
恭王府的建筑藝術價值較高,恭親王府包括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總面積達5.7公頃,其中花園面積2.8萬平方米。
府邸分為中、東、西三路,貫穿著四合院組成。中路的建筑是花園主體。花園的正門五開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顯得格外氣派。進門后是一塊高五米的太湖石,稱做獨樂峰,后面的大廳是恭親王招待客人的地方,中軸線最后的建筑是倚松屏和蝠廳,是消夏納涼的好地方。
東路主要建筑是大戲樓,建筑面積6895平方米,建筑形式是三券勾連搭全封閉式結構。廳內南邊是高約一米的戲臺、廳頂高掛宮燈,地面方磚鋪就。當時除了演戲外,還是舉辦紅白喜事的地方。
西路的主要景觀是湖心亭,以水面為主,中間有敞軒三間,是觀賞、垂釣的好地方。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云居”,園中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軒院曲回,風景幽雅。有20余處景區,掩映在奇花異樹、怪石修竹之間,極工盡巧,精美入畫。還有榆關——既有城門,又有雉堞,相傳它的主人站在城墻上,遙望東北的故鄉,以排解思鄉之情。
恭王府——世界最大的四合院 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進紫禁城的。因此皇親國戚們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便產生了。今日的北京城里,還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內城區里,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關。城墻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宮,外面的第二層是皇城,為政府衙門,第三層是內城,為清代八旗王公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層,才是漢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內城漫步,還能時時看見深宅大院。
位于什剎海北岸的恭王府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樓,延樓東西長160米,有40余間房屋。東路和西路各有3個院落,和中路建筑遙相呼應。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園,20多個景區各不相同。
大觀園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里描繪的一大園林。《紅樓夢》成書于北京,有中國封建社會秘史之稱。根據書中的描寫,人們在北京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園林。這處取名大觀園的新園是今日北京的一大勝景,每天游人不斷。
由于恭王府有著《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某些景物,因此 有人說恭王府花園是大觀園的藍本。但是,許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恭王府到底是不是大觀園的藍本呢?這可能也是一個永遠的秘密了。
恭王府的主人,是一等貴族,所以他的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格制。明顯的標志是門臉和房屋數量。 親王府有門臉5間正殿7間,后殿5間,后寢7間,左右有配殿。低于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于這些數字。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門口聳立著石獅,你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的官員;如果你再仔細數一數石獅頭上的卷毛疙瘩,你就會進一步認定品極;皇帝門口的石獅上有13排疙瘩,親王12排,爵位越低,數量遞減。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奸相和珅,他修建了慶頤堂,模仿了皇帝的寧壽宮。皇帝“加恩賜令自盡”時,這是其中的一條罪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