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館位于北京西直門外大街,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科學博物館。主要通過人造星空模擬表演,舉辦天文知識展覽,編輯出版和發行天文科普書刊,組織進行大眾天文觀測等形式向公眾宣傳普及天文學知識。除此之外,還根據不同層次的青少年學生經常性地組織舉行天文講座、天文培訓、天文奧賽、知識競賽和天文科技夏(冬)令營等各種科普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北京天文館已經成為我國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公眾開展天文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1995年以來,天文館先后被定名為國家和市、區級科普教育基地、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評為國家和市級“科普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北京天文館館分老館和新館兩大部分:老館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開放。總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主要開放設施有天象廳;展覽廳;影視報告廳和大眾天文臺。天象廳內設600席座位,廳內中央安放一架國產大型天象儀,它由環墻一周放置的數十臺特效投影器一起組成一部完整的天象表演系統。現在這里每天(除周一周二閉館外)都在巡回放映《到宇宙去旅行》等4—5部天象節目。展覽廳常年舉辦和展出天文知識展,最近該展廳正在舉辦“神舟飛船——衛星”展。影視報告廳過去經常舉辦天文知識講座和專題報告或放映天文科教影片,現在由于建設新館的需要,暫被用做圖書資料閱覽室和新館設備貯藏室。大眾天文臺原有兩座:一座為太陽色球天文臺,另一座為大眾光學天文臺。兩座天文臺分別各設一架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和130毫米口徑的折射天文望遠鏡。主要用于觀眾和青少年學生對太陽、月亮、大行星、彗星及亮星云的天文觀測和教學實踐活動。太陽色球觀測臺現已拆除,太陽色球望遠鏡將被新館引進的太陽觀測設備所代替。由于老館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距今已運行了近50年,無論其建筑規模和設備功能都很難滿足和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發展的要求和需要,對此市委、市政府對北京天文館的改擴建工程極為重視,并決定投入巨資興建新館。
新館于2001年底在天文館原址上動工興建的,總建筑規模20000平方米,已于2004年的第四季度建成開放。主要的公共開放設施有:數字化宇宙劇場、3D動感天文演示劇場、4D動感影院、天文展廳、太陽觀測臺、大眾天文臺、天文教室等。宇宙劇場,容量200席座位。引進國外先進的數字化天文放映設備,它由大型圖形工作站和ADLIP激光投影設備組成,能生動形象地演繹壯麗的星空景象和人類探測太空的壯舉。3D和4D動感天文劇場,其容量分別為48席和196席座位。這兩個劇場的演示功能是對宇宙劇場功能的一種補充和延伸。它們以其強烈的動感、特殊的視聽合成效果為觀眾營造出很強的臨場感、震撼力氛圍。太陽展示廳,展覽面積300米,以展出太陽和太陽系內容為主。主要展項內容有從太陽真空望遠鏡觀測接收而來的1.8米太陽白光投影像;174毫米手描太陽黑子白光全日面投影像;艷麗多彩的太陽光譜投影像;太陽白光、太陽色球全日面和太陽局部活動區的CCD電視圖象等。以“快樂探尋宇宙奧秘”為主題的新館二期展覽也于2006年7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分為15個展區,展示內容十分豐富。大眾天文臺,內置一臺口徑為40厘米的光學折反式天文望遠鏡。主要用于和滿足觀眾、青少年學生對天文觀測與教學實踐活動的需要。
隨著新館的建成開放,必將會極大地豐富北京天文館的開放展示內容和天文教學的手段,同時為進一步繁榮首都的科技文化市場,促進首都的兩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發展和市民的科學文化素養的整體提高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