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在故宮的北門神武門北側,南與紫禁城的神武門隔街相望,西鄰北海公園。
景山公園占地23公頃,以景山為主,景山又稱煤山、鎮山、萬歲山,是一座人造山,完全是由修建皇宮的筒子河以及附近河渠而挖掘出的土堆建而成,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的最高點,所有的材料只是通過人力和動物運輸的,這一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山的山脊上有五座峰,每座峰上各有一座小亭,從東向西分別是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攬亭。公園內松柏郁郁蔥蔥,還有了從各地引進的牡丹。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公園將舉辦“景山公園牡丹花卉展”,幾十個品種、幾萬盆應時花卉競相開放,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公園將舉辦“景山公園秋菊、秋實展”。
景山開發于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時,景山是皇城之內的御園,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明清兩代對景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代宮殿的渣土和挖掘故宮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起一座土山,高45.7米,取名“萬歲山”,又稱“鎮山”,意為“鎮壓元代之王氣”之意。山上種植松柏,山下種植果樹,故當時又稱“百果園”。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時,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自縊在景山東坡的槐樹上。乾隆十四年(1749年)原在景山東北部的壽皇殿移建于現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山頂建造了五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亭子,自東向西分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和“富攬亭”,每個亭內供奉一尊銅佛,稱“五方佛”。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園內古建遭到嚴重破壞,亭內銅佛多數被劫走。景山于1928年正式對社會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景山公園內的重點建筑多次進行了修繕,鋪裝了山道和園路,1955年重新開放。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景山公園列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被市園林局首批公布為一級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