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內,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與山東的泰山、陜西的華山、山西的恒山、湖南的衡山并稱中華五岳,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河南黃金旅游“三點一線”之中心組成部分。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人文景觀眾多,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及寶塔270余座,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聞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嵩山的懷抱,這些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珍稀的地質遺跡相互輝映。嵩山地處中原,故稱中岳,分太室、少室二山,各36峰,主峰海拔1492米,雄偉挺拔,稱為峻極峰。以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繁多,居五岳之冠,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
嵩山風景名勝區經過20余年的整修、開發、建設,現已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資源齊全的著名風景名勝區。現已形成八大各具特色的景區:一是少林寺景區,二是嵩陽書院景區,三是太室山景區,四是法王寺景區,五是中岳廟景區,六是盧崖瀑布景區,七是觀星臺景區,八是少室山景區。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于華北古陸南緣,在地質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 、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巖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
區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命名為嵩陽運動)、18.5億年(中岳運動)和5.7億年(少林運動)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間斷和地層角度不整合界面遺跡,中岳運動塑造了嵩山構造地質體的雛形,為風化剝蝕作用提供了原始條件;燕山運動所產生的構造格局為現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喜馬拉雅運動使嵩山在不斷隆升中經受剝蝕,斷層碎裂帶成為隘口;破碎的節理、裂隙形成形狀大小、深淺不同的峽谷;產狀直立的石英巖被剝蝕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懸崖。形成隆、陷、褶、斷等地殼表面構造類型與環、線、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局,是地殼構造演化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積建造受運動影響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等過程乃至地殼演化規律的天然實驗場,是對游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景區內居住有漢、回、普米、白、彝、苗、維吾爾、蒙古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歷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里都有遺址。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廟,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鼎足而立,奧妙神秘的少林武術,風格獨特的現代建筑則更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