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位于銀川市東南320公里的六盤山北端,固原縣城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是一處擁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風景勝地。
須彌山是梵文的音譯,也可稱為須米樓、蘇彌樓、須彌樓等,意譯“妙高”、“安明”、“善積”等,指印度傳說中的佛教名山。傳說中的須彌山高達200多萬里,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說有200個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摞起來那么高。
須彌山一帶關山對峙,峽口逼仄,深溝險壑,奇峰高聳。古時,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稱為石門水,水上曾設石門關,成為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漢王朝與西域各少數(shù)民族爭戰(zhàn)與修好的重要關防。如今,關址已蕩然無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煥發(fā)著藝術的光輝。
須彌山石窟始鑿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等歷代不斷添鑿,以及后來的修葺重妝,形成如今呈扇型的大佛六、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洼、三個窟、黑石溝等八個風景區(qū),以及壁畫、題記、石碑等多處,是研究北魏以來我國石窟藝術和宗教文化的遺產(chǎn)。現(xiàn)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繪、壁畫、石刻題記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軀,漢藏文刻記12處,碑刻3方,殘碑11塊,尤其以北周和隋唐開鑿的大型廟窟的石雕造像最為精美。
須彌山石窟造像比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自治區(qū)旅游局評為AA級旅游景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