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鶴山原名“青田山”,位于青田縣城北面,是青田縣城人們的城市公園。因古時眾多的白鶴棲息而得名,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游區。
太鶴山原名“青田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為典型的低丘地貌,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巖廣布,古松奇石眾多,太鶴古松大多數以松科松屬的薄皮型高產馬尾松,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
太鶴山以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巖所組成,為花崗巖巖株因地殼抬升,南側甌江流水強烈下徹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試劍石為花崗巖節理長期受流水風化侵蝕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鶴洞、盤龍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太鶴山巖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雞巖、孝順巖等象形巖石,其中混元峰位于太鶴山巔,主體巖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切,系節理地質構造的一塊巨石。
古代游客曾游玩太鶴山發現古松與巖石相依相伴,其中“撫松石”、“石撫松”等題刻,是這里古松與奇石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松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巖壁的“楊枝觀音”線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為全省罕見。
太鶴山有謝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亭臺10余處,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謝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此亭始建無考,在清同治元年毀于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筑平面正方形,面積為25平方米。環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動最大場所,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有環翠寺、大雄寶殿、三層殿(圓通殿、三觀殿、臥佛殿)等,始建于明末清初,屢毀屢建。
1981年,太鶴山被辟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撫松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大各具風采的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