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滄源崖畫民風民俗簡介
|
臨滄是中國佤族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區現有佤族人口21.7萬人,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60%,占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26.5%。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有距今3000多年歷史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廣允佛寺、班洪抗英遺址、勐來溶洞等眾多名勝古跡,在保留較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加之佤族民間的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春節、圣誕節、火把節等來自其他民族的節日外,佤族自己還有新米節、播種節等。 插種節:又稱“惹島”節。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著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谷,同時舉行饒有風趣的插種節。插種節當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內外打掃干凈,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狩獵,有的在河邊捕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大家共享。如果獵手們打到大的馬鹿,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有全寨性活動和各戶單獨活動兩種形式。全寨性的活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后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種動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唱者必須是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節:在每年農歷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后背背籮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后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采來的谷物獻在神臺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鐵鍋炒干,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臺片刻后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臺上,請魔巴念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著神臺“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后,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的消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著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
→滄源崖畫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除了春節、圣誕節、火把節等來自其他民族的節日外,佤族自己還有新米節、播種節等。 |
→滄源崖畫民族風情指南
→滄源崖畫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