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博物館位于漢中市內,建立在古漢臺原址之上,是游客游覽漢中必參觀并且最重要的一個景點,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漢臺是劉邦漢中封漢王時的行宮,又名“七星臺”。古漢臺是人工夯土修建的具有秦漢宮廷模式的高臺建筑,坐北朝南,依次分為三個臺級。臺高7米,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被人們視為“漢中開漢業”的象征之地。
1958年11月9日,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以古漢臺為館址,成立了漢中市博物館。館內所藏文物十分豐富,并配有大量照片及模型。館藏文物達12000多件,開辟有褒斜古棧道、石門十三品、漢中漢代史跡、宋代文物、館藏古書畫、漢中革命史跡和宗教造像藝術等陳列室,另有“百年滄桑”漢中老照片、中國南北二銘聯展等臨時展覽。
“褒斜棧道史陳列館”再現了世界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跡!鞍睏5馈北蓖P中,南接羅漢,鑿山為穴,架木為橋,長逾千里,歷代路繼,歷時2000余年!笆T十三品陳列館”中收藏的摩崖石刻堪稱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石門隧道兩壁和褒河兩岸的石壁上遍布著從東漢、魏晉至明清的詩詠碑刻與古棧道修鑿碑記。石門十三品又稱漢魏十三品,是摩崖碑刻中深為書法家們所推崇的珍品,包括《石門》、《君開通褒斜道碑》、《君開通褒斜道釋文》、《楊準表記》、《李君表》、《玉盆》、《石虎》、《袞雪》、《李苞通閣道碑》、《潘宗伯楊仲元》、《石門銘》、《重修山河堰》等。生物化石陳列館展現了古漢中滄海桑田的古地質變遷;出土文物陳列館展現了漢中地區的歷史發展;而革命文物陳列館則展現了從太平天國到中國民主革命時期漢中人民的光榮革命歷史。
自1994年開始,博物館圍繞蜀道及石門石刻的研究,相繼召開了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石門摩崖刻石研究》、《石門漢魏十三品》、《漢三頌專輯》、《石門十三品撮要》和《石門石刻大全》等一批研究成果。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評為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和陜西省國防教育基地等,博物館還被授予市級文明標兵單位、市級巾幗文明示范崗、全國巾幗示范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