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故城位于今辛店鎮北7.5公里,臨淄縣城的西面和北面,東傍淄河,西依系水,北靠平原,南對牛山、稷山和名泉天齊淵。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淄故城,周代為齊國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城,歷時千余年。是當時東方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曾記述:“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氣揚”。西漢時,臨淄城的經濟仍然十分發達,西漢大臣主父偃曾說:“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西晉以后,逐漸衰退。 ??? 新中國成立后,對故城遺址多次勘探與試掘,F已查明,故城分大小兩城,小城套筑于大城西南隅,總面積15.5平方公里。大城是官吏百姓居住的郭城,小城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城垣系用泥土分層夯筑而成。據史書記載城門13座,已探明11座。發現主要街道10條,多與城門相通,其中4條主要街道經緯交叉,成“井”字形,在大城中心,當是城內最繁華的區域。城內已發現三大排水系統,四處排水道口,廢水和積水均可通過排水溝穿過城墻下的排水道口流入城外護城河。探有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4處。城內還有桓公臺、韓信嶺、孔子聞韶處、晏嬰墓和新發掘的東周墓殉馬坑等眾多遺跡。 ??? 據民國九年《臨淄縣志》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臨淄故城當始筑于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時,春秋、戰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直至宋代,其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宋文學家李格非曾目睹故城現狀,吟有“擊鼓吹竽七百年,臨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的詩句。由此得知,故城圮廢,為元朝以后。
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兩城巧相銜接。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銜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2公里余,東西近1.5公里,是國君居住的宮城。此正所謂“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兩城周長21公里多,總面積達15.5平方公里。
城門? 《齊紀》記載,齊城有十三門。見于史書的有雍門、申門、揚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但未記確切方位,后人說法不一,比較肯定的是西門曰:申門、雍門。廣門,為大城的東門,F已探明城門遺址11處,其中小城5處,東、西、北門各1處,南門2處;大城門6處,東、西門各1處,南、北門各2處。
小城東門門道寬14米,長400米;西門門道寬20.5米,長33米;北門門道寬10米,長86米;南墻東側門門道寬8.2米,長42米;南墻西側門門道寬13.7米,長25米。 ??? 大城西門門道寬11米,長約25米;北墻西側門門道寬13米,長23米;北墻東側門門道寬17米,長34米;南墻東側門門道寬11米,長19米;南墻西側門門道寬13米,長23米;東門道早年被破壞,規模不詳。
故城城墻全部用土夯筑而成,由于隨自然地形而筑,四周不很規整,有24處拐角,現有14處保存完整。大小兩城總周長21433米。小城周長約7275米,其東墻2195米,成直線;北段墻基寬33米;南墻長1402米,亦成直線;中部墻基寬28米,西墻長2274米,曲折多彎,墻基寬20—30米;北墻長1404米,成直線,西段墻基寬28米,東段寬55—67米。 ??? 大城周長14158米。東墻沿河西岸,蜿蜒曲折,全長5209米,墻基寬20—26米;南墻長2821米,成直線,墻基寬17—23米,為全城最窄的一段;西墻長2812米,墻基寬32—43米;北墻長3316米,隨著系水的彎曲,西部筑一拐角,其他多成直線,墻基寬25—43米。 ??? 故城城墻,經千年風雨剝蝕逐漸坍塌,有的已湮沒地下,有的因挖土和河水沖刷而無痕跡,現僅存斷垣殘跡。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曾于東古城村東200米處,發掘清理了一段大城北墻基址,發現此處城墻建造年代分三個時期,第一期為西周,二期為春秋,三期為秦漢。 ??? 在城垣遺跡中,保留較好的一段是大城西墻南端與小城北墻交接的地方,位于小城北門一百米處。城墻殘高約5米,小城墻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55—67米;大城基寬在20米以上,最寬處為34米,全部用土分層夯筑而成。1982年,對此處進行了發掘,清理出一段城墻剖面,其夯層清晰規整,夯土層3—6厘米,夯筑痕跡明顯可辨。這段殘垣屬大城西墻,被夾在小城北墻之中,表明大城西墻原是繼續向南延伸的。由此推知,大城始筑年代應早于小城。為防止城墻剖面被風雨剝蝕,1983年建有拐角型墻壁式磚房保護,并置“齊國故城墻垣遺跡”刻石。 ??? 護城壕? 在故城全城東、西墻外有天然河道為障,南、北墻外掘有護城壕溝。
街道
??? 城內道路縱橫交錯,多與城門相通,已探明10條主要交通干道。其中,小城內3條,大城內7條。小城東門大道,路寬8米,現保存約1200米;西門大道寬17米,東伸約650米,與南北大道相接;北門大道,路寬6—8米,南伸尚存1430米。 ??? 大城東部南北大道,自南墻東側門通向東北方向,與東門里的東西大道相接,全長3300米,路寬20米。大城中部南北干道,連接南墻西側門和北墻東側門,全長近4400米,中間有兩處拐彎,路寬20米。大城北部東西干道,自東門至西墻,長約3600米,路寬15米左右。北墻西側門大道南伸,與北部東西干道相接,現存650米,寬6米多。大城中部東西干道,長2500米,路寬17米左右。西門大道東伸約1000米,路寬10—20米。此外,離南墻200—300米處與南墻平行的大路一條,長約1900米,寬4—6米。西墻附近與西墻平行的南北道路1條,南通小城北門,寬4—6米。 ??? 以上10條道路,經普探分析,除后兩條和小城北門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的路土都在生土以上,絕大部分與城門相通,應是齊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
排水系統
??? 齊故城排水系統的布局,是根據城內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勢,經過周密設計和科學安排的。現已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統(其中小城一,大城二),四處排水道口。同時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墻外挖有很深的護城壕,與淄河和系水東西溝相通,使其水系相連,四面環繞。 ??? 小城排水系統在西北部,自“桓公臺”東南方向起,經“桓公臺”的東部和北部,通過西墻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溝渠全長700米,寬20米,深3米左右。其排水口長15米左右,現地上仍有顯著的痕跡。 ??? 大城內排水系統有兩條。其一,在大城東北部,沿東墻北流,通過東墻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排水口長18米,現地面仍有水溝遺跡。其二,位于西部,是由一條南北和東西河道組成。南北河道,自小城東北角始,和小城東墻、北墻的護城河相接,順勢北流,直通大城北墻部排水口,注入城外壕溝,長2800米,寬30米左右,深3米以上。南北河道北部又分出一支流,略偏西北方向,長1000米,經大城西墻排水口入系水。 ??? 此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發掘清理,東西長43米,南北寬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壘砌而成,水口分上下三層,每層5個方形水孔,孔內石塊交錯排列,水經孔內間隙流出,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御敵的科學建筑,為世界同時代古城排水系統建筑史上所罕見,F已在排水道口周圍,修建了保護性院墻,在院門兩側墻壁上,刻有文字介紹和方位平面圖。
手工業作坊遺址
??? 故城內已探明有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制骨遺址4處。 ??? 冶鐵遺址? 小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小城西門東北200米處,范圍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屬于下層堆積(這一帶有兩層堆積,厚2米左右)。周圍有許多夯土遺存,其間并有10米寬的道路通向西門。 ??? 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墻,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里一般有三層堆積,厚2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 ??? 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2米上下)。 ??? 大城中部偏西的冶鐵遺址。在南北河道以東,今傅家廟村西和村西南一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屬于下層堆積(這一帶一般有兩層堆積,厚1—2米)。 ??? 大城東北部冶鐵遺址。在今闞家寨村的東南和村北,崔家莊北和東北,河崖頭村西的大片土地中,分布較廣,但不集中。崔家莊北和東北一帶遺存較多,面積約3—4萬平方米。這一帶地層堆積厚,離地一般都在3米以上,有三層堆積物,冶鐵遺跡屬第二層。大城南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東,今韶院村西,劉家寨村以南的大片土地中,中心地區在大城南墻西側門以內,南北大道兩側。面積約40萬平方米,屬二、三層堆積(這一帶一般有三個地層堆積,厚2—3米以上)。這是六處冶鐵遺址中規模最大,遺存物最豐富的一處。在此遺址的北部一帶有許多夯土基址,曾在此發現過漢“齊鐵官丞”、“齊采鐵印”等封泥,當是漢代的官屬冶鐵及鐵官所在地。 ??? 煉銅遺址? 小城南部煉銅遺址。該遺址分兩片:一片在今小徐村北,東西寬約80米,南北長約100米;另一片在今西關石羊口北頭,東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