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人用“彩云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云嶺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這塊紅土高原上,生息繁衍著 26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 云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每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戀、喪葬、生育、節典、禮儀、語言、文字、圖騰、宗教、禁忌、審美,莫不結撰為個性鮮明的文化鏈;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貝頁文化、彝族的貝瑪文化……潑水節、火把節、刀桿節、插花節……神話、史詩、歌舞、繪畫、戲曲、古樂……莫不獨具特色,深邃而幽遠。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有56個民族,云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聚居著25個民族,這些民族分別是: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云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后經歷代的不斷遷徙、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各族的分布和特點才趨于穩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壯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傈僳、怒、獨龍、哈尼、傣、拉祜、佤、景頗、布朗、納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體分布也較明顯。白、壯、回、納西等族多居于平壩;傣、阿昌居于低熱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頗、布朗、瑤、德昂多居于半山區;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區;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獨龍族則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側的山區。
昆明簡介 “春城”昆明是云南省的首府,由于世博會的舉辦,提高了昆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在不到500萬人口的城市中,聚居著漢、彝、白、傣、哈尼、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昆明的名勝古跡眾多,旅游景點遍布全市,逐漸形成了以石林、滇池風景區為重點,沿安寧——石林公路的旅游景區一線。 “天下第一奇觀”——路南石林不僅有“阿詩瑪”美麗動人的傳說,還有撒尼人多彩的民族風情;位于昆明以南的滇池為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有著高原明珠之稱;云南民族村就位于滇池之濱;另有大觀樓與西山公園遙相眺望。 小知識:昆明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古代一個部族的名稱,據推測是彝族先民語言的音譯。到了公元1274年的元代,設立了昆明縣,昆明開始成為云南省的首府。公元1381年以后,建立了云南府城。公元1919年劃省會所在地為市,設云南市政公所,從1922年開始,正式稱為昆明城。
金殿風景區
金殿風景區位于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里。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于太和宮的一部分,總重量達250噸,為重檐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頂檐、神像羅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
金殿自陳用賓于萬歷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金殿初建于明萬歷年間。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略加變化建成。明代后期統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身上找根源,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脫。信為: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 從山腳舍車步行,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坊,途徑“第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聯云:“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入寺門,再過欞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擊長約數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階進“城”,迎面高高的臺階上,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 金殿東南有一座“明鐘樓”。樓為三層,有36戧角,琉璃寶頂,高約30米。三樓懸一大口銅鐘,高2.1米, 口徑周長6.7米,壁厚15厘米,重14噸。 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仲春吉日造”等字樣,為公元1432年所鑄,至今已有560年的歷史。此鐘原懸昆明場面人宣化樓(近日樓西南面),拆除宣化樓時搬至古幢公園。為保護這一文物,政府又將此鐘移至金殿,并撥款于1983年修建了這座鐘樓。它是鳴鳳山上的最高建筑,登樓四望,視野極闊,是東郊遠眺的理想之地。
路 南 石 林 石林是1982年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世界最典型的科斯特地貌景觀,范圍達350平方公里,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之稱,是中國的四大自然景觀之一。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長湖、大疊水瀑布、月湖(尚未開發)、奇風洞(尚未開發)7個區域景區組成了石林風景名勝區。一般說,只要乘車到了大小石林,再乘汽車或馬車到其它幾個景點就很方便了,價錢也不會很貴,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并不很遠。大小石林到乃古石林和到芝云洞大約5公里左右;到大疊水大約23公里左右;到長湖最遠,也只有25公里左右。民族風情堪稱石林一絕。“阿詩瑪”的美麗傳說、絢麗多彩的薩尼刺繡、古老神奇的“火把節”、熱烈歡快的薩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陶醉其間,難以忘懷。到石林的交通非常方便,路況也不錯。您可以在昆明市小西門市郊車站乘坐專線車,每天上午10點以前這里都要分別發數趟車。此外昆明南站和錦華賓館旁邊有旅游專用車,票價一般是往返20元人民幣左右。
西山森林公園
滇池西岸的西山,是一個峰巒起伏、林木蒼翠、白鳥爭鳴、景色秀麗的森林公園。茂密的森林植被,常年郁郁蔥蔥,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等古剎殿宇樓閣掩映于茂林修竹深處。
西山唐代稱為碧雞山;元明以來,稱太華山;因其在城西,群眾習慣稱它為西山。遠眺西山群峰,宛若一位仰臥于滇池之濱的“睡美人”,她的臉、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頭發,都歷歷在目,輪廓分明。登龍門觀日出,面對煙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曠神怡,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遐想。著名人民音樂家聶耳的塋墓也置于園中。 除了上述景點,在西山森林公園,最難得的應該是森林里清新無比的空氣,從高處俯瞰滇池乃至整個昆明的感覺,是與眾不同的。也是春季踏青的好地方。
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南部的滇池之濱,距市區8公里,占地面積1250畝,與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鄭和公園等著名風景區隔水相望,畫映生輝,是云南省新興的旅游基地的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風情的窗口。這里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湖光山色、鳥語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觀與濃郁的民族風情溶融一體,蔚為壯觀。 云南民族村擬建25個少數民族村寨 ,現已建成開放的有傣族、白族、彝族、納西族、佤族、藏族、基諾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景頗族等12個村寨和一個“摩梭之家”。同時還建有民族團結廣場、民族歌舞廳、風味食品城、宿營娛樂區、游艇碼頭、循環游覽車等一批集觀賞、游樂、度假、水上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配套設施,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和愛好。
麗 江 麗江地區處于云南省西北部,全區面積2.06萬平方公里。地區行署所在地麗江縣,距離省會昆明市527公里。麗江境內群山起伏,全區山地面積占95%。由于地處高原,終年太陽照射較強,平均海拔為2400米,僅有5%的平壩區。麗江境內有玉龍雪山、老君山兩大山脈,其中,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是終年積雪的山峰。此外,金沙江、瀾滄江二大水系,從麗江境內穿過。 由于地處低緯度地帶,麗江地區氣候屬于南亞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每年11朋至翌年4月為干季,其余為濕季,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2.6℃,由于氣溫升高降低的變化小,所以這里沒有寒冷暑熱的大變化,形成了長春無夏的特點,旅游者如在七、八月份到麗江,務請帶上雨具。 麗江地區總人口為104萬,全區主要的少數民族有納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8%左右,因此麗江的民族風情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麗江地區轄四縣,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華坪縣、永勝縣,地區行署所在地為麗江縣。 由于麗江是寒、溫、熱兼有的立體氣候,因此動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麗江有種子植物3000多種,用材林木400種,是云南的主要林區之一。這里還盛產貝母、麝香、蟲草等600余種藥用動植物,所以被稱為“藥材之鄉”。中國的植物學家認為這里是世界杜鵑花的中心,杜鵑花資源特別豐富,已查明的有57種。近代以來,麗江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引起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關注,先后有法、英、美、德、澳、瑞士等國十多位植物學探險家來到麗江,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最著名者是美籍奧地利植學家、地理學者和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1884—1962)。他們在麗江這個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發現了上前的植物新種和數百種新分布。 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世界上唯一“活著的”東巴象形文字,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龍雪山,虎跳峽……使麗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游熱點。1997年12月4日,麗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以四方街為代表的大研鎮,已有近800年的歷史,位于麗江壩中部,是一個以納西族居民為主的古老城鎮。它以其古樸的藝術風格和科學的布局藝術聞名于世。麗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曾是滇西最著名的商貿中心之一,是歷史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經濟重鎮。 古城街市路面用麗江出產的五花石鋪砌,雨季不泥、旱季無塵。清澈的玉泉水從城頭分成三岔穿街過巷,城內有建于明清時期的大小石拱橋、石板橋300多座,還有不少是排放。整個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向四方發展。民居全市土木結構的瓦房,古色古香,是留存至今的中國古建筑的一筆寶貴財富。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聳立于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西北的金沙江畔,主峰海拔5596米,山頂終年積雪,12峰嶺并排聳立,連綿35公里,宛如玉龍橫臥。山中植物種類繁多,依高差和氣候呈垂直分布,有“植物寶庫”的美譽。更值得稱道的是玉龍雪山之美不僅僅是它雄奇壯麗、氣勢磅礴的山體、閃閃皚皚的白雪,更秒的是它隨著晨昏陰晴的變化、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變化無窮,姿態萬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之感。玉龍雪山上的景點較多,但主峰由于陡峭難攀,至今還無任何人征服過,國內外與多登山隊對此山一直躍躍欲試。要去玉龍雪山游覽,您可在麗江城內的各個汽車站乘車,購票方便,也可在各主要賓館門前乘坐專線車。
納西族象形文 納西族象形文字約有2200多個,有較濃厚的圖畫文字特點,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與圖畫之維妙維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簡單筆畫初其事、物、意的輪廓來表達。既要簡單,又要一個字與一個字相區別。
就有依類象形,突出特征,變易本形,依聲托事等各種造字方法。用這種象形字書寫的句子有的極像是一幅圖畫,它只是起到一種提示的作用,無固定的讀法。所以,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書,即使是會說納西語,又認得一個一個象形字,但仍不能讀懂經文。只有從小從師學習的東巴教徒才能眼看經文,口誦句子,這種文字已有約1000年的歷史。納西族東巴教徒用這種象形字書寫了約1500卷經書,它是研究納西語言文字、社會歷史、宗教哲學、天文地理和文學藝術的重要寶藏。本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納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李霖燦先生《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標音文字字典》、《么些經典譯注九種》、傅懋先生《麗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記〉研究》、《納西圖畫文字〈白蝙蝠取經記〉研究》、美國人洛克《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特別是納西族學者方國瑜編撰、和志武參訂的《納西象形文字譜》已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60年代,麗江縣文化館和近年成立的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室,延攬著名東巴,翻譯了大量的東巴經書。納西族還有一種標音文字,共有2400多個符號,多半是重復的異體字,較常用的有500多字,這種字也只是東巴掌握,有少量的東巴經是用標音字寫的。
虎跳峽 虎跳峽位于麗江縣和中甸縣交界處。金沙江自石鼓下行,河谷較寬,江流平緩,到距石鼓30多公里的下橋頭與中甸來的碩多崗河匯合,水從空墜,狂濤怒卷,振撼山谷,奇險萬狀,驚心動魄。江流最窄處,僅約30余米,相傳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虎跳峽全長17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三段,高差達3600多米,比號稱“世界第一”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還深1800多米。峽內礁石林立,有險灘21處,高達10來米的跌坎7處,瀑布10條。
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位于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由滇西北進入云南,與瀾滄江、怒江一起,一直并肩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麗江縣的石鼓,金沙江突然來了一個百多度的急轉彎,掉頭折向東北,形成罕見的“V”字形大彎,人們稱此為“長江第一灣”。石鼓,是長江上游古今馳名的一個小鎮,鎮上因有一個用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徑1.5米,厚0.7米,有碑亭保護。相傳三國時候諸葛亮在石鼓附近“五月渡瀘”,平定南中后建此碑以鎮諸夷,鼓的側面有一裂縫,民間傳說,世事動亂,鼓自裂開,太平安定,鼓又自己閉合。從石鼓鎮溯江而上約3公里,就是一向以險要著稱的石門關。游覽長江第一灣和事故,可在麗江縣城內的各個汽車站和主要賓館前乘坐專線旅游車。你可以選擇虎跳峽和這一景點的組合線路進行游覽。
西雙版納 云南把金孔雀作為自己的象征。而這金孔雀的故鄉,就在西雙版納這個傣族之鄉。美麗的西雙版納給人的印象猶如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鷴鳥在林中飛翔;修飾的美輪美奐的田園上,鳳尾竹姿影婆娑、檳榔樹亭亭玉立、大青樹氣根仃地如林……掩映這傣家的竹樓、露出緬寺佛塔的金頂;傣家婦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陽染紅的瀾滄江邊,像一群群孔雀在水中嬉戲……
熱帶植物園
這個植物園全稱為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園為50年代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菜希陶所創建,距景洪市96公里,占地900公頃,培植有中外熱帶植物3000種,建立了12個轉類區,其中1700種是本地植物,中有諸多奇花異草,珍稀物種,世所罕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薈萃中外熱帶、亞熱帶植物的寶庫。 里海拔僅500余米,年平均氣溫21.5℃,雨量充沛,十分適合熱帶植物的繁殖和栽培。在3000多個物種中,不少奇異品種,為大多數人所未聞,比如周恩來總理從西非帶回種子,在植物園里種植成功的,能改變味覺的“神秘果”;會下雨的“下雨樹”;會吃小蟲的“豬籠草”......
野象谷 在歷史上,中國是一個產象的國家。經過數千年來滄海桑田的變遷,目前只有云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中還有約300頭亞洲象在生息繁衍。象群活動于小勐臘保護區及勐俞保護區內,屬國內象。在勐臘保護區的則屬國際象,他們有自己的通道(象道),經常出入中國和老撾兩國之間。景洪市北部47公里處的勐養鎮三岔河的野象谷,是野象出沒最頻繁的地區,他們隔一段時間就要到那里去吃一些含有鹽分的水和泥土,以補充體內的需要。在野象谷中建有一些大樹旅館和觀象臺,旅客如有耐心,可在1、2天內看見野象到河邊飲水、洗澡。
野象谷在四月底已相繼推出一些新的娛樂設施: 1. 百鳥園建有占地10余畝,向游人展示西雙版納熱帶,來熱帶絢麗多姿的鳥類世界。 2. 建有爬行動物代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的飼養繁殖園,供給游人參觀。 3. 蝴蝶園,長達近千米的空中走廊。 4. 大象訓練學校民博會期間的大象表演將從現有每天二場增到四聲場。
迪慶 迪慶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為"香格里拉"旅游線路的腹地。從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達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縣城中心鎮,距昆明659公里,乘飛機50分鐘可達。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由于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獨特的融雪山、峽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景觀,為多功能的旅游風景名勝區。景區內雪峰連綿,為多功能的旅游風景名勝區。景區內雪峰連綿,云南省最高峰卡格博峰等巍峨壯麗、僅中甸縣境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達470座峽谷縱橫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峽、瀾滄江峽谷等大峽谷,再有遼闊的高山草原牧場、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羅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慶的自然景觀神奇險峻而又清幽靈秀。 這里生活著藏、傈僳、漢、納西、彝、白、回等13等種民族,他們團結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飾、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禮儀等傳統習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點,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風情。 "香格里拉"一詞,是1933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中所描繪的一塊永恒和平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谷、金碧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廟宇、被森林環繞著的寧靜的湖泊、美麗的大草原 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慶卻惟妙惟肖的擁有著詹姆斯· 希爾頓(James Hilton)書中描寫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詞是迪慶中甸的藏語,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慶高原就是人們尋找了半個世紀的"香格里拉"。 "不必到西藏就可領略藏族風情"。迪慶不僅有西藏高原雪山峽谷的風貌和藏族風情,還可領略到內蒙古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般的壯麗景色。位于云南迪慶,海拔3280米的香格里拉,將可讓來自低海拔國家和地區的人士,更舒服自在地觀賞大自然美景和領略民族風情,而不必擔心發生"高山反應"。皚皚雪山、廣闊無垠的草原、鮮紅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 歸化寺是漢語名稱,藏語名稱為噶丹松贊林寺。在中甸縣城以北5公里處,該寺建于1679年,是云南藏傳佛教之首寺。 全寺占地33萬平方米,筑有堅固、厚實的城垣和5道城門。大寺為5層藏式雕樓建筑,大殿可容1600人趺坐念經。扎倉和吉康兩大主寺建于最高點,居全寺中央,數百間僧舍、活佛凈室拱位四周,異常壯觀。兩寺同為公元1679年五世達賴和清康熙皇帝所敕建的著名康區“十三林”中的二座。寺中藏有眾多的珍貴文物,如殿內還供奉著五世和七世達賴的銅像,有8尊包金釋迦佛像及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傳世法器等歷代珍品。寺內現有僧侶700余人。
納帕海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位于中甸縣城西北部8公里,海拔3266米,保護區的面積約31.25平方公里。這里是中甸縣最大的草原,也是最富于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由于藏民的悉心愛護,每當秋季來臨,許多飛禽便光顧這里,如黑頸鶴、黃鴨、斑頭雁在草原上空高飛低旋,情景頗惹心喜愛。5月前后,這里盛開的各種鮮花使草地入一片彩色的絨毯,分外艷麗。這時也是游納帕海的好時節。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位于德欽縣東北方10公里處,這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最高的是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云南省的第一高峰。卡瓦格博峰藏語為"雪山之神",是藏傳佛教的朝覲圣地,傳說是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所以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蕭的大批香客不惜千里迢迢趕來朝拜,匍匐登山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卡瓦格博峰是迄今無人能登頂的"處女峰",這里冰川連綿,凍土成片,是登山運動員極想攀登的地方。20世紀內英國、美國、日本、中國的登山隊曾五次大規模攀登,但均無一次成功。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在向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發起沖擊的途中,由于突然天降大雪,登山隊被迫放棄原定的登主峰計劃。在返回位于海拔5,100米的三號營地途中,登山隊員全體遇難,包括6名中國隊員和11名日本隊員,是中國登山史上最慘重的傷亡記錄。直到1998年7月,遇難登山隊員的尸體才被找到,得到了妥善安置。
瀘沽湖 瀘沽湖--神奇的東方女兒國 距寧蒗縣城72公里的瀘沽湖像一顆晶瑩的寶石,鑲嵌在滇西北高原的萬山叢中。在美妙絕倫的湖光山色之間,生活著國內外罕見的延續著母系氏族特點的摩梭人,那獨特的"阿夏"婚姻,自然而原始的民俗風情,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涂上一了一層神秘而美麗的色彩,被稱為神奇的東方女兒國。 瀘沽湖畔是人類母系氏族的最后遺跡。湖畔摩梭人中盛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建立阿夏關系的男女雙方各居母家,男子暮來晨往,只在女方家過夜,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撫養,男子與女方在生產、生活、財產上沒有必然聯系。"阿夏婚"以情為主,結合自由,離散隨意。 瀘沽湖上由數據層陷落而形成的。其面積約50余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約45米。最深處93.5米,未受任何污染,最大能見度達12米,水面海拔2680米。 瀘沽湖四周森林茂密,空氣清新,由于人煙稀少,是目前全國范圍內遭受人為破壞最輕、自然生態保護的最好的地方之一。瀘沽湖水清澈透眼,四周風景如詩如畫,湖內有鯉魚、細鱗魚、瀘沽裂腹魚等。 湖中有五個全島、三個半島、一個海堤連島、十七個沙灘、十四個海灣。游客可乘坐摩梭少女搖劃的獨木舟(稱為“豬槽船”)到島上游玩。摩梭少女的風姿、獨木輕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漁歌,為中外游客留戀、贊嘆,稱為"湖上三絕",成為瀘沽湖遠近聞名的獨特風光。 關于瀘沽湖的來源,當地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個古老、神奇的傳說"格姆女神是一個聰慧美麗的姑娘,她有自己的私生活,她不僅與周圍的許多男山神有"阿夏"(情侶)關系,而且與遠方的男山神也有交往。有一次,一個遠方的男山神急忙調轉馬頭,馬嘶鳴三聲,格姆女神聽到馬的嘶叫聲,便立即追趕遠方男神,而遠方男神走遠了,只見山下踩出一個很大的馬蹄印,婦神趕到馬蹄印邊,天已啟明,就站在馬蹄印邊動情地哭泣,淚水哭滿了馬蹄印,變成現在的瀘沽湖。遠方的男神聽到哭聲,回頭一望,萬分留戀地撒了幾顆珍珠和花種在馬蹄洼的淚水里,于是變成湖中的小島。花種漂到邊上,發芽生長,蔥郁茂盛,年年開出杜鵑等數十種鮮花。
|